首頁 敏捷
當教練遇上敏捷— 專訪「台灣教練之母」 王金珠教練
2022/6/1 作家:專案經理雜誌
2113
文/陳弘真, PMP

今天很高興可以訪問到王金珠教練。金珠教練是台灣最早一批投入教練領域的先行者和開創者。在早期大家都還不清楚何謂「教練」時,便學習並引進教練的方法,後來也長期投入教練方法及課程的推廣。之前也曾擔任過IAC國際教練協會總會的理事和台灣分會的會長,同時也是中華專業教練發展協會(CPCDA)的創會理事長。在台灣的教練圈,素有「台灣教練之母」的美稱。博碩本次翻譯了Lyssa Adkins的《教練敏捷團隊》一書,很高興能邀請金珠教練來跟我們分享書中的精華,和他多年教練實務的經驗。

Q1.首先想先請問一下,金珠教練是在怎麼樣的機會下接觸教練這個領域?
提到教練,其實大家都不太熟悉,一般我們提到教練,可能都會想到健身房或者駕訓班的教練,但我們做的不是這種教練。當我開始學教練,大概是20年前,那時候主要只有一種叫做生命教練(Life Coach)。後來因著對象的不同,才有所謂的企業教練、親子教練……等,越分越細。分享一件有趣的事,剛回台灣時,我們有幾位志同道合的夥伴開始要成立第一個教練協會ICFT(國際教練聯盟台灣總會),那時提出申請,結果公文被轉去體育署,跑了快一年才退回來說你們不屬於運動教練,不歸體育署管。後來又請ICF做了證明,政府單位才知道到底什麼是教練,也終於順利成立。所以後來我們都介紹說自己是「專業教練」,這跟健身或體育教練不一樣的地方在於運動教練是協助你做外在的身體技能的提升,但是專業教練或生命教練,他所做的最重要的部分叫做Mindset,也就是協助人們把他的心態或心智模式改變過來。

Q2.那對您來說,教練的特色和吸引人之處在哪裡?
我再來說說兩個故事,第一個是教練學裡面有一個公式,是幾乎所有學教練的人都知道的,就是「P=P-I」。這公式是說,我們的外在表現(Performance)等於我們的潛能(Potential)減掉干擾(Interference)。所以教練在做的,不是他幫你做什麼,而是協助你去看到內在的干擾,然後幫助你,讓你自己去把內在干擾拿掉。當我們把干擾拿掉了,我們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我們常常會問,教練對人的幫助是什麼?其實有時候人會困在迷惘裡,就像在一個起了大霧的森林裡面找不到方向。但這不表示你沒有能力或者沒有希望走出來,而是我們不知道這個希望在哪裡,看不到光。這時,教練的作用就是在幫助人們找到干擾,並且讓這些干擾可以被排除掉。

第二個故事要說的是,其實我長期受到身體疾病的困擾。很早之前就因為罹患糖尿病,需要注射胰島素,當時我會感覺排斥,因為在那個時候,這是最後不得已的手段。但是你們現在看到的我,還是很有活力,看不出來是病人,還可以到處跑並參加很多活動和演講。這是因為在我學習了教練之後,大概有一年的時間,我常常透過自我教練的方式,跟自己的內心對話,問自己到底我要的是什麼?我發現對我最重要的是自主性的生活,所以我思考過後,接受自己打針,而且是比一般的劑量高出許多的。雖然外在的環境沒有改變,但是當我遇到要做選擇的時候,我就會問我自己:「我內心真正的動機(Intention)是什麼?為了這樣的動機,我願意做什麼樣的付出和改變?」外在的環境,例如:疾病,雖然會限制我們的身體,但是卻不能限制我們的意志或內心。透過我們的意識和自主性的選擇,其實我們還是可以克服許多的困難。

後來我就覺得,我對教練充滿使命感。這麼好的東西,我應該推廣給更多的人,於是我就一直持續了20年。認識我的人都笑說我是打不死的小強,因為在這樣的身體限制下,我還可以好好活著20年且這麼有動力,還做了這麼多事情。

Q3.在本次的新書《Caoching Agile Teams》(中譯:教練敏捷團隊),裡面將教練的技巧和方法,充分應用在敏捷團隊開發中。除了針對團隊外,也將教練的方法和心態,以及應該扮演的角色和類型,作了一番介紹。當您看完這本書後,有沒有什麼內容是特別讓您印象深刻的?
其實當我看完這本書後,我發現他雖然講的是敏捷團隊,但是裡面的內容和手法,幾乎70%以上都是在講教練,或跟教練有呼應。我真的很驚訝,這不是一本ScrumMaster的聖經嗎?怎麼內容卻跟教練這麼相近。像這本書中提到的正念、處在當下、傾聽的技巧、適當保持沉默,還有問有力或有啟發性的問題,這些都是教練一直在用的。如果是這樣的話,教練要跨到敏捷團隊,應該是非常容易的了。現在很多人都常在說「跨領域」,但如果要從教練跨到敏捷領域,過去的我會覺得不太可能,因為有太多知識領域上的不同。不過現在我發現,長期做為教練,其實已經具備跟人的深度連接,而這是我很熟悉的。如果補充一些敏捷團隊的知識或框架,或者去取得敏捷相關的證照,應該就有機會勝任。我近期也開始報名學習CSM,期望可以擴充更多領域。反過來說,如果一個ScrumMaster要轉做敏捷團隊的教練,也應該要學習教練,這樣才會更容易上手。

至於內容,我覺得書中有講到教練的很多類型或面向,例如:引導者、問題解決者、衝突駕馭者……等。這對於在初學教練的人來說,可以根據當下的情況去分析和應用,應該是很有幫助的。

Q4.在書中第一章提到,傑出的敏捷教練常常有一些共通的特質,例如:能「看懂場合」、富有好奇心、勇於承擔犯錯的風險……等,在您多年的教練和培養教練的實務中,這些特質是先天還是後天居多?如果是後天習得的,那是如何養成的?是否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些案例?
其實你說的有一些都不是那麼容易的,這也是用文字描述的困難,因為跟內化還有一點距離。例如:能夠感受場合,這有點像是「心流」一樣,好像水流,跟對方是一起互動的。像我早期聽人家講心流,剛開始我一點感覺都沒有,不曉得他在講什麼。需要等到經驗層次夠了,才能一看就大概知道發生了什麼,而我花了五年以上的時間才慢慢做到。因為以前不會觀察,只看到表面或別人說的話,但當經驗慢慢變多之後,就比較能抓到感覺和情緒、各種肢體語言和表情的時機,或者講話中的言外之意。有了這些觀察後,我再丟出一兩個問題,就大概可以釐清狀況了。所以要培養這樣的內在特質,甚至變成自然的習慣,這應該是後天才能培養的。只是要有敏銳的觀察力,習慣處在當下,還有就是需要多去嘗試。

倒是好奇心,我認為這比較多是與生俱來的,但同樣也可以是培養而來的。因為我們教練講到的好奇,是指不論在怎麼樣的環境下,我們都還是可以抱著一個開放的心去接受,去探究。很多時候我們沒有好奇,是因為我們太過專注於眼前,聚焦點太狹窄了;我們因著既有的框架,或者帶著太強的目的性想要解決問題或達到某些進展,反而限制了我們的思考。這也是教練需要練習的。

Q5.在您學習教練或者在進行教練實務的過程中,最困難的部分您覺得是什麼?
這就和我的學習歷程有關了。我很喜歡看金庸的武俠小說,所以我常常會用武俠小說裡面的比喻。我的第一個階段是「手中有劍,心中無劍」,剛開始就是學招式和方法,當你初學任何運動或武術,一開始一定是手腳不靈活,所以首先要先背套路或招式。一直不斷的反覆練習,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招式已經了然於心。接下來就是「心中有劍,手中無劍」,這時雖然已經可以不用照著招式,但是心中還是會有框架限制住。就像我20年前開始學教練的時候,第一個模式叫做GROW Model,我們所有學教練的人都是先學這個。當時上課3天全都在學GROW Model,一直練一直練,直到練熟之後,就會發現這些招式好像還是有很多漏洞。例如:我們都知道在模型中的目標(Goal)和現實(Reality)中間有個落差,但是要怎麼去補?這時候才會去嘗試加入很多其他的方法論和工具,慢慢實驗和融合,找到不同時機可以運用的方法。這時候的重點在於心法而不是技法,了解每個技巧背後的含意,把這些技巧都內化成自己的。最後才是「心中無劍,手中無劍」,在這個階段,大概看一下就知道現在的狀況。不管用什麼樣的方式都可以應對,當下有什麼工具或情境就能用什麼。這已經是爐火純青的地步,雖然我還沒有到這樣的境界,但這是我追求的目標。然而,這已經不是技巧或心法,而是修為。這是一輩子的事情,就像佛教裡面說的「聞、思、修」。一開始都是要先聽,先學著做,然後是思辯思考,然後最後才找到一條路,一直不斷地去修。

Q6.最後,也想請金珠教練,給有興趣想要學習教練的人一些勉勵或建議。
對於還沒有入門,但是有興趣的人來說,因為學習完整的教練課程並不便宜,如果一開始還沒有這麼強大的動機,可以先參加協會或者一些讀書會像是TAT。透過共學和練習,確認自己的動機,這也是我們當初成立協會的目的。如果有幾個有興趣的人,也可以成立自己的讀書會或練習團體,大家彼此切磋,然後找一些有經驗的教練來幫忙看。先從一些基本招式開始學起,感覺到有用後,再找其他的資源。這樣一來也會更與需求切合。

結語
透過王金珠教練長期投入教練的實務角度,讓我們確實了解到,這本 Lyssa Adkins的 「教練敏捷團隊」將專業教練的技巧和心法,和敏捷團隊的各個角色做了完整描述和連結。而敏捷團隊中若增加了教練的角色,也可讓各團隊成員發揮所長,讓團隊運作更為彈性,也體會敏捷的強大和威力。

雖然教練有許多困難之處在於軟技能(Soft Skill)和內在覺察,這往往比強調實際作法的硬技能(Hard Skill)更不容易學習。但書中提到了許多實際情境案例、可以參考的提問、以及各樣的比喻和思考方向,這都可以成為學習敏捷教練的寶貴提醒。

此外,書中提到教練的各種成功或失敗模式也讓我們再次思考,教練的重點總是在對方,而非自己。從更高的角度去思考和等待、展現你的耐心,而非立即回應緊急的問題,可以讓團隊學到更多,走得更遠。最後,若是對此有興趣,透過教練協會的資源或各種讀書會,也可以提供想成為敏捷教練的人一個參考和指引。

Go/No Go 致勝決策全局觀

本期精彩的封面故事包含了決策專家的決策觀、決策注意事項以及你我常陷入的決策迷思分析以及決策實務文章,其中特別專訪中國百事可樂董事長黎...
Go/No Go 致勝決策全局觀
專案經理雜誌
《專案經理》雜誌是華人最有影響力專案管理雜誌,宗旨為擴大專案管理應用傳播。
邀您一同為深耕專案管理努力,您的參與,相信能為您的產品/服務,擴展商機, 無形中,也為專案經理雜誌的永續經營注入契機。
您可能也喜歡這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