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水利署 水利工程淨零轉型 打造水漾綠台灣
2024/3/1 作家:專案經理雜誌
985
水利署在面對全球倡議2050凈零排放的浪潮下,對於致力改善人居環境(Built Environment)的治理工作中,深刻認識到減少碳排放對環境永續發展的重要性,而在氣候變遷引發的極端天氣事件影響下,更觸動了水利工程對於治水、利水的貢獻價值穩定性與轉型思維,鑒此,水利署響應國際,積極採取行動,自台灣宣布加入凈零行列及頒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策略與12項關鍵戰略起,即超前部署推動水利工程減碳作業專案,透過第一層長官領導組織、跨組室團隊經營以及導入數位轉型……等專案管理手段,具體掌握工程活動的碳排放熱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及典範,以確保有效、有序地實施減碳措施,達成友善環境的綠工程轉型,為全球因應氣候變遷上盡一份心力。
公司名稱:
經濟部水利署
公司簡介:
經濟部水利署(簡稱水利署)為過去原工程技術單位之水利處,在與經濟部水資源局合併後,成為全國最高的水利主管機關,負責掌理全國水利及水資源相關業務之政策、法規研擬及推動,對於全國生態環境、經濟與社會的持續發展可謂至關重要,同時,為有效推動與分層負責水利相關法規、水資源政策及水利有關研究發展……等事宜,行政院民國112年9月13日公告機關組織自民國112年9月26日起變更為各該等新機關,並設置署長一人、副署長三人,且內部單位共設置三個水資源分署、十個河川分署、臺北水源特定區管理分署、水利規劃分署,持續以創新為驅動力,強化治水、利水、親水……等三大業務面向。
水利是歷經千年以來最古老的行業,而這個行業並不是在追求人定勝天,而是在不斷面對超乎預期的極端天氣事件洗鍊下,以創新服務為下一世代奠基更美善的水環境。
凈零目標的使命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嚴峻挑戰,水利署理當義無反顧,全力著手推動工程減碳工作,將凈零目標視為使命,使每位水利從業人員都兼具工程專業與減碳思維,而考量水利署每年推動300件水利工程,對於工程生命週期的活動量實在無法逐案以碳盤查方式來達到管控,甚至產生減量的效果,要如何啟動並成為國內公共工程減碳領航者可謂不可能實現的難題。
2021年賴建信署長便發起並帶領署內工程事務組同仁規劃以系統性減碳方式,推動水利工程朝向淨零轉型路徑邁進,同時,為使減量效果可以被有效量化並可持續被檢討改善,藉由數據分析掌握體質。以2019年到2021年做為全署減碳基期,計算平均每年碳排量約58.7萬噸CO2e(Carbon dioxide eguivalent,二氧化碳當量,簡稱CO2e),並設定以短期2022年減碳20%、2023年減碳30%、並中期2030年減碳40%,乃至2050年對齊國際目標搭配植樹固碳等措施達到淨零目標。
做中學結合專案管理思維
然而,工程要導入減碳思維與實踐減碳措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為過去水利工程多以保全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活絡水資源應用與調度、以及河川環境與景觀美化為優先,雖然一直以來秉持著創新及應用新科技理念推動各項業務,但要在短時間內所有工程都要同時減碳,卻未曾具體執行或擁有相關推動經驗,尤其國內外文獻僅記載著工程專案碳足跡盤查的方式及結果,可謂難上加難。
毫無前例可循的情況下,為了順利克服上述艱鉅的難題以及達成所設定的專案目標,水利署秉持做中學的信念,憑藉著完善且完整的組織文化,以專案管理的概念思維,組成跨組室團隊,同時為了要找到最佳的執行方式,轉而思考關注於工程生命週期中規劃、設計、施工乃至於營運四個階段具有減量機會或潛勢的文獻蒐集以及剖析,發現隨著工程生命週期的推進,有效控制、檢討碳減量的空間或幅度就會越來越小,意即當工程設計定案,也幾乎決定未來完成後的碳排放量多寡。
所以工程要如何執行減碳,必須要從最關鍵的規劃設計階段開始著手,並應用PDCA循環式品質管理精神,從政策引導、機制擬定、系統量化管制到自動計算開發與成效回饋,持續滾動檢討,實踐監控及協作共享的目的,也因而催生出全國首創「工程碳預算管理」方法,在明確的系統性管理機制下進行減碳策略實施及管控,自工程預算編列開始即導入減碳思維及策略,並據以設定容許碳排量(上限),逐步達成減碳目標。
因地制宜的減碳思維
隨著專案組織架構從副署長領導的第一層級指導推動、跨組室團隊運作以及各所屬機關副分署長召集成立的推動協調小組,暢通的縱橫向溝通,也使每件工程在設計時都可以對齊量化目標,並在考量安全性條件下,充分討論要如何設計才能更有減碳效益,或者是檢視是否有地方可以加強種樹、可以用什麼減碳工法、低碳材料、是否可以加入綠色能源及綠色環境……等,並且對於設計成果可以即時地了解工程設計排碳情形,使減碳思維因地制宜地植入每位同仁在辦理工程設計的過程。
尤其「工程碳預算管理」的總量管制概念中,每件工程自工程勘評階段,即與經費同步核定容許碳排量,並進行工程個案及所屬機關總量碳排管控。倘遇個案工程因特殊原因或安全需求以致無法達標,則由各所屬機關副分署長組成之推動協調小組,進行內部工程案碳額度交易(調整)審議,大幅減少推動過程的競合問題,讓管制方法可以有效率、有彈性地實現組織目標以及持續改善的目的。
強化知識,減碳執行普及化
當然,工程要達到減碳甚至凈零轉型並非一蹴可幾,水利署在推動工程減碳成功的關鍵因素,主要歸功於全面的碳預算追蹤、組織管理與知識共享的落實。為激勵同仁並接軌世界,水利署不僅在績效考核中納入減碳績效競賽,推動過程中也透過舉辦「ISO 14067產品碳足跡主任查證員訓練課程」來強化知識,多元同步數據管理、碳知識提升、良性競賽、資訊交流,實質的鼓勵與協助同仁在執行淨零轉型義務時可以各盡其才,發揮最大的減碳效果,將減碳執行普及化到每一位工程人員的工作裡,澈底改變思維為環境永續開創不同的轉型契機。
減碳帶來的經濟效益
水利署實質推動系統性減碳工作,除了響應國際因應氣候變遷議題外,對於落實減少水利工程碳足跡並建立綠色永續體系的決心,更對齊公共工程委員會在推動公共工程朝向節能減碳、永續發展的政策指導。在鼓勵各機關於公共工程採用更多節能減碳及創新科技的作為上,水利署各所屬機關所推動的水利工程皆可展現具體成果。
尤其在量化管理下,不僅在民國111年度種植喬木14.8萬株,灌木137.9萬株,面積達178公頃為植樹固碳作業增添力道外,統計發包之170件水利工程,減碳量已達6.84萬tCO2e,減少比例20.39%,綠色經費比例更達18.2%,順利達成2022年減碳20%的目標;且以經濟效益層面來看,減碳效果依美國洲際交易所碳權(EUA)期貨70.43歐元/tCO2e換算,減碳量將等同於新臺幣1.67億元的價值,在上下一心的努力下,階段性成果有目共睹。
推動社會責任,共創淨零碳排
綜覽「水利工程淨零碳排」政策在2022年度的具體推動工程減碳經驗,以及「水利工程減碳作業參考指引」(規劃設計篇)通過第三方公正單位英國國家標準協會(BSI)查證的成果,明證水利署已建立有效且合宜的碳足跡估算方式及管控機制。相關成果獲得典範企業獎及標竿專案獎優選雙獎項殊榮,不僅是對水利署推動工程減碳的肯定,更是對未來持續發展綠工程轉型的鼓勵。雖然工程減碳量有限,但思維改變才是價值所在,期盼在各界都朝向淨零轉型的路徑前提下,水利署能拋磚引玉的帶動其他機關及民間企業推動社會責任,攜手共創淨零碳排的新局面與契機。
結語
水利工程淨零排放的目標為每位水利工程人員所必須肩負的挑戰,水利署一直致力於環境永續發展,積極透過完善的組織文化以及應用跨單位團隊策勵策進,以水利工程碳預算管理方法,提供價值鏈成員多元且合宜的機制,落實工程節能減碳觀念導入,同時為深化水利署減碳意識,水利工程人員除了持續挹注減碳設計思維外,為能有效率地投入減碳工作,更培訓60位水利減碳種子人員取得「ISO 14067產品碳足跡主任查證員」完訓資格。
為促進水利體系的可持續發展性,奠定未來更環保、低碳的水利體系基礎,水利署將逐步建構完善之智慧節能設計及智能監造系統,將GX(Green Transformation,綠色轉型,簡稱GX)與DX(Digital Transformation,數位轉型,簡稱DX)同步發展,持續強化工程減碳資訊傳遞以及協作力道,逐步實現水利綠工程及淨零排放目標,為人居環境(Built Environment)盡一份心力。
《專案經理》雜誌是華人最有影響力專案管理雜誌,宗旨為擴大專案管理應用傳播。
邀您一同為深耕專案管理努力,您的參與,相信能為您的產品/服務,擴展商機, 無形中,也為專案經理雜誌的永續經營注入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