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敏捷
敏捷教練必讀《教練敏捷團隊》 這本書的十大理由
2022/6/1 作家:專案經理雜誌
1140
文/張志維, CSM, CSPO, ACC

敏捷教練是近幾年興起的工作職位,在中國大陸甚至已經是年收入百萬人民幣的高薪職位。那要如何才能成為一位合格的敏捷教練呢?2022年4月在台灣上市的《教練敏捷團隊》這本書,給我們帶來了答案。這本書其實已經在國外上市超過十年了,但在過去十多年中沒有任何一本敏捷教練的書籍,在銷量或市場推崇度上能超越這本書的成就。接下來我們就來仔細介紹一下這本書。

首先介紹這本書的作者Lyssa Adkins。她是國際公認的敏捷思想領袖和演講者。她擁有一系列認證,包括:ICAgile敏捷教練專家(ICE-AC)、Scrum聯盟認證企業名譽教練(CEC-E)、國際教練聯合會(ICF)專業認證教練(PCC)、組織和關係系統認證教練(ORSCC)和認證的整體引導者(IF)。她還是一位訓練有素的合作教練和領導者。所以作者的背景橫跨專案管理、敏捷、專業教練、團隊引導與領導力發展,在敏捷教練的資歷上可以說是非常的完整。

接下來就為各位說明,為什麼每位敏捷教練都應該擁有《教練敏捷團隊》這本書的十個理由。

一、清楚定位敏捷教練的角色與職責,有助於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
敏捷教練是一個全新的職位,也是一個需要多種工作技能的角色。作者認為敏捷教練是敏捷團隊的「引導者」、「老師」、「導師」、「衝突駕馭者」、「協作指導者」,以及「問題解決者」,明確說明了敏捷教練在組織內的角色與職責。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書中分別針對上述這些角色,各有一個專屬的章節,來清楚地加以闡述。

除此之外,作者也把敏捷教練與敏捷經理、專案經理、ScrumMaster與專業教練間的區別,做了非常詳細的說明與定位。不管是敏捷教練學習者,或是現職的敏捷教練,都能有所收穫。

二、明確描繪成為敏捷教練的學習路徑以縮短學習時間
學習敏捷教練的主要群體可能來自於現有的管理人員、人力資源專家、內外部顧問、以及專案團隊的成員,尤其是以專案團隊中的專案經理及ScrumMaster的人數為最大宗。不同的背景在學習敏捷教練的過程中,會有各自的優勢與挑戰。

有鑑於此,作者明確的將經理人員、專案經理以及ScrumMaster學習敏捷教練的學習路徑清楚地加以擘畫,以協助讀者縮短摸索時間。

三、以「守、破、離」做為敏捷教練的領導風格選擇基礎
如何建立敏捷中的「自組織團隊」可能是最令人困惑的難題之一。到底讓敏捷團隊「自組織」的標準該怎麼拿捏?什麼時候該管?什麼時候該放?身為敏捷教練,你可能需要思考:「我在自組織團隊(Self-organized Team)的角色為何?」或是「我該如何協助團隊,但又不過度干涉?」

作者將一個人的學習成長過程,從初學到精熟,分成「守:遵守規則」、「破:突破規則」以及「離:創造規則」三個階段,並介紹在這三個階段中最適合的領導風格。不但提供「何時該管、何時該放」的具體判斷標準,甚至還告訴你「如何管」、「如何放」,讓你對敏捷團隊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可以說是本書最值得精讀的單元之一。

四、協助克制過往命令與控制的傾向,轉型為教練型的領導者
敏捷團隊的特色是自主管理,但這對很多已經習慣命令式或權威式領導風格的敏捷教練而言是很大的挑戰,尤其整個公司的大環境還是偏向傳統由上而下的權威型領導風格時,轉型更是難上加難。作者在書中分享個人的轉型經驗,並提出許多具體有效的作法,來協助讀者由命令與控制的領導風格,轉型為教練型的領導風格。

從另一方面看,團隊需要具備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敏捷教練才有機會克制命令與控制的傾向,放手讓團隊自主運作。每個敏捷教練在發現問題時都會有想跳下去解決的衝動,作者在書中教導讀者如何克制自己的衝動,逐步引導團隊以B.A.R.T.問題分析法去解決問題,讓自己更稱職地轉型敏捷教練的角色。

五、讓專業教練技巧能更好地融入敏捷教練的日常工作之中
許多人在學習成為敏捷教練的過程中會去認證或自修專業教練的技巧,以提高自己的教練能力,但專業教練與敏捷教練間有兩個主要差異是讀者必須瞭解的:

1. 專業教練假設被輔導人心中都是有答案的,所以在輔導的過程中不會主動給答案或建議;而敏捷教練在團隊成員不會做,或是偏離敏捷作法時,是可以主動給予教導或建議的。

2. 專業教練的主要目標在提升被輔導人的能力,尤其是思考問題的方式;而敏捷教練的主要目標在確保敏捷團隊能準時交付與持續改善,需要在教導、教練與顧問三種領導風格中靈活變換。

除了專業教練與敏捷教練角色上的差異,針對敏捷團隊中不同的角色也需要不同的教練方式。本書作者不但熟悉敏捷團隊的運作,同時也具備專業教練的資歷,能依照團隊在每個迭代(或稱為Sprint)的不同階段調整教練的方式與主題。甚至還能依照敏捷組織內的不同角色,來針對產品負責人、ScrumMaster、以及敏捷管理者,進行教練輔導。作者已經成功的把專業教練的技巧融入敏捷教練的工作之中,你又何苦自己從頭摸索一次呢?

六、整理出敏捷教練需具備的能力與思維,能加速敏捷教練的成長
雖然作者十分謙虛的說這本書是入門書,但本書的最後三個單元討論敏捷教練的成功因素與八種失敗類型、描繪各項敏捷教練能力的「發展路線圖」、彙整出一套傑出敏捷教練的評估方式,再加上六位成功敏捷教練的成長經歷分享,對正在從事敏捷教練的讀者,會是很好的自我提升機會。

當你思考自己是否可以成為傑出的敏捷教練時,不妨參考這本書,想想敏捷教練的內在特質與應具備的能力與思維,再看看各種案例分享,按部就班的去實踐,成為一位傑出的敏捷教練自然指日可待。

七、強化團隊引導技巧以激發團隊智慧
在每個團隊會議中,如何確保團隊的潛力得以充分發揮?當有人在會議上不發言時該如何引導?有人太過強勢主導會議時該如何處理?意見衝突該如何做?太過強調團結和諧導致有問題沒人敢提出時又該如何?

身為敏捷教練需要熟悉團隊引導技巧(Facilitation Skills),簡單來說就是一般所謂的會議主持技巧。本書的作者在團隊引導技巧部分詳細介紹了「每日站立會議」、「Sprint規劃會議」、「Sprint審查會議」與「Sprint回顧會議」這四個主要敏捷會議的引導技巧、團隊觀察的要領以及會前、會後的準備方法。詳盡的步驟對敏捷教練而言,是一本非常好的工具書,照著書上的作法就能有效的引導會議進行。

八、協助你從無到有組建一個自我管理的敏捷團隊
作者在書中給出了非常明確的步驟與方法來建立敏捷團隊,包括:如何瞭解團隊成員、協助成員彼此熟悉、教導敏捷的作法、建立共同願景與團隊規範,甚至後續如何讓新成員融入團隊的作法,都有清楚的說明。最讓人驚艷的是除了組成敏捷團隊,作者在書中還提到如何培養敏捷團隊中的產品負責人(PO)、ScrumMaster、敏捷管理者這些關鍵角色,以支持敏捷團隊的日常運作。

敏捷團隊組建完成,不代表團隊就能自主運作。接下來作者以「上海四重奏」,一個沒有「指揮者」的樂團為例,說明如何培養團隊協同合作,讓團隊從一加一等於二,變成一加一大於二。在敏捷團隊逐漸成熟的過程中,敏捷教練逐步退出「指揮者」的角色,讓敏捷團隊自己接手「指揮者」的角色,達成敏捷團隊自我管理的目標。

九、整合所有與敏捷教練相關的知識與技巧,一本書涵蓋所有的相關技能
敏捷教練需要掌握的專業知識與技巧非常廣泛,市面上關於教練與團隊引導的書籍非常多,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來鑽研所有相關的領域,這本書的內容就足以讓你一站購足,滿足你的日常所需。

更重要的是許多敏捷教練相關書籍強調的都是敏捷教練的角色與職責,較偏重理論性;而本書在每個關鍵領域都有提供明確的技巧步驟,涵蓋多數日常運作所需,操作性強,實用性更高。

十、能及早發現與排解團隊內的衝突,提升團隊協作的品質
本書以Speed Leas的團隊衝突模型為敏捷教練提供了一個可用來判斷衝突嚴重程度的框架與應對方法,非常適合敏捷團隊。但這還不是這個單元最精彩的部分,最有特色的內容在抱怨管理的部分,在面對團隊成員抱怨時的處理方式,本書有非常詳細的步驟與方法。

畢竟,團隊成員間的衝突多數時候都是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注意團隊成員間的抱怨,可以讓你及早感受到衝突正在醞釀,而及時加以排解。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你絕對值得為了看這個衝突管理的單元而來買這本書,因為團隊無法同心協力所造成的損失,絕對遠比這本書的價格高千倍甚至萬倍以上。

總結來看,敏捷教練要學的知識與技巧非常的多,也很難在短期內全部掌握。擁有《教練敏捷團隊》這本書就足以涵蓋一位敏捷教練日常的工作,能讓你迅速掌握敏捷教練的核心技能,也是一位敏捷教練不可或缺的最佳工具書。

Go/No Go 致勝決策全局觀

本期精彩的封面故事包含了決策專家的決策觀、決策注意事項以及你我常陷入的決策迷思分析以及決策實務文章,其中特別專訪中國百事可樂董事長黎...
Go/No Go 致勝決策全局觀
專案經理雜誌
《專案經理》雜誌是華人最有影響力專案管理雜誌,宗旨為擴大專案管理應用傳播。
邀您一同為深耕專案管理努力,您的參與,相信能為您的產品/服務,擴展商機, 無形中,也為專案經理雜誌的永續經營注入契機。
您可能也喜歡這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