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Gary Hsia
目前從事顧問諮詢及講師一職,主要以輔導中小、微創企業經營管理及業務行銷等顧問工作。 同時擁有「PMP國際專案管理師證照」、「WBSA高階策劃師認證」及「NPDP新產品開發專業證照」,也受邀至企業內部、大專院校授課並擔任公開班講師,是業界少數具備「經營管理」、「新產品開發」與「品牌行銷」等專業領域的資深顧問。
作者文章
新產品開發專案的「文件管理」:BRD、MRD和PRD
過去筆者在擔任軟體開發職務時,每當Coding遇到問題,尤其是菜鳥期間,通常都會去問「師傅」,但相信多數新人都會踢到「鐵板」-「師傅」會冷冷回答你:「旁邊有文件及手冊,自己去翻查吧!」。如果運氣不好,碰到的問題「剛好」沒有文件記錄,那真的只能一本一本手冊查找。這不僅耗時費力,還不一定能夠找到可能的解法,這時如果有「文件」,除了可以省掉不少時間之外,解決方案也許還有跡可循。不過,寫「文件」這件事對很多人來說,尤其是工程師們,普遍覺得是浪費時間,此外,文件的「管理」更是門藝術,除了必須讓接收的人可以理解之外,還要能夠持續地更新與傳承,內化成公司的「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KM),進而成為公司最重要的資產與核心競爭力(Core Competence)。
「數位轉型」行不行? 「產品管理」將扮演關鍵角色
打開臉書成立粉絲專頁、架設公司產品服務App或是成立Line@官方帳號……等作法,是否就表示該公司已經「數位化(Digitalization)」了呢?又或者公司已經添置安裝e化設備(如:ERP、CRM)或是架設電子商務網站就表示公司已經開始「數位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了呢?相信多數企業經理人甚至於老闆,都會認同以上的說法。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過去十年,台灣在全球創造的經濟利潤占比,一路由5%下滑到3%,主因即是企業「數位轉型」過慢、成效不彰。
如何運用同理心,以培養洞察力
同理心(Empathy)」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最早由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大師卡爾.羅傑斯(Carl Ransom Rogers)提出。學者們通常是這樣來定義和描述的:「同理心是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做產品只有硬知識 你還需要更多軟技能
一個具有商業知識的產品經理除了是公司內部和市場需求之間的「橋樑」:針對市場提供最適切的產品,並為公司創造最大的利益;此外,還必須扮演好公司與市場間資訊傳遞的「聯絡員」、公司決策者的「分析員」,以及市場銷售的「指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