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專案如何管理? 專訪Podcast節目《一歷百憂解》
2021/6/1 作家:專案經理雜誌

7877

文/周孟柔, PMP, PMI-ACP, CSM
步行於高雄大東捷運站沿線,時值正中午,太陽高掛在天上,用和煦溫暖的溫度,照耀著路上熙來攘往的行人。隨著街上熱鬧的人潮踏入具有百年歷史的古都鳳山,在這裡,可以發現許多古典與現代的完美融合,像是在離大東文化藝術中心約550公尺處,就是嘉慶9年(西元1804年)由鳳山知縣吳兆麟興建的6座城門之一—同儀門,新舊建築物的並存,並不會讓人對於這塊土地感到突兀,反而有種因衝突美感形成的強烈對比,也令人對於這個百年古都的歷史,有了更多的好奇心,更期待遇見今日專訪的主角—《一歷百憂解》。
從2004年的Facebook、2010年的Instagram、2011年的LINE,這些在一夕之間爆紅的社群媒體,似乎都有著共同的特色「適地性+行動服務」,並且在不知不覺間,深入你我的生活,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現代人上班看電腦、下班滑手機,長時間使用我們的靈魂之窗,總會有需要讓眼睛放鬆休息的時候,因此不用耗費眼力、比閱讀文字更輕鬆的Podcast,逐漸成為上班族、通勤族及健身族的最愛,總愛在閒暇時刻來聽個單集,填補一下空白的時刻。
就像是過去所有平台的成功模式一般,日積月累下產生正的同邊網路效應,平台在有越來越多的使用者後,最後會慢慢走向更精準的分眾,Podcast也不例外,時間一久,群眾定位大眾的節目越來越飽和,觀眾耳朵就會開始變得挑剔。《一歷百憂解》主持人李文成,看準歷史節目的缺口,反其道而行從《金瓶梅》系列切入,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內,節目就衝到Apple Podcast歷史類排名榜前三名以及不分類節目前200名,平均一天單集收聽量破500,更曾創下一天2,500人次的收聽量高點,甚至受王丹之邀,在《我們ING》節目上跟中國的留學生對話,「這些都是當初意想不到的回饋。」李文成說。
無心插柳柳成蔭 出社會後的斜槓轉折
李文成是時下標準斜槓青年的代表,本業是桃園壽山高中的歷史老師。打破許多人對於《金瓶梅》一書淫穢內容的刻板印象,他重新詮釋了這本書的內容,李文成坦白地說:「過往學習不是真的喜歡這些經典文學。」求學經驗對這本書的認識有所桎梏,不外乎就是老師怎麼講,你就怎麼吸收,在準備學生上課教材的過程中,他又再次接觸到《金瓶梅》這本中國經典文學,從「教書」的角度再度閱讀這本書,也讓他更像是一位「清」的旁觀者,能靜下心來解讀書的內容,並且能運用同理心、換位思考,融入自己這幾年的生活經驗,以「我愛潘金蓮」的角度,剖析在成長過程中,受過許多不公平待遇的女主角—潘金蓮的心境轉折與改變,帶領聽眾破除腦海中豎立的一堵道德高牆,從未曾領略的思維、觀點,重新看待潘金蓮的一生。
換作是你,若從小到大的成長背景跟潘金蓮一樣可憐,你會不會更能同理她的所作所為?「人都是會做錯事的,就像是現代人都會遇到的狀況。換位思考,離變化只差一步,我希望自己能主動出擊,幫助更多學生看見、理解與思考。」2020年對許多人來說是個特別的一年,對李文成來說也是,因為這一年,是他成為教師後指導的第一批學生進入大學的階段,也曾經年少輕狂的李文成說:「無法苦口婆心跟學生講這些提醒,這樣就不酷了!學生也不會理你。」因此他想了想,反正平常也在上課,聲音是自己的優勢,透過職場6年的累積,已經知道如何抓住聽眾的注意力,透過聲音講故事跟幫助大家思考,是比較適合自己的方式,便一股腦兒地專注投入、斜槓成為一位Podcaster。
有趣的是,李文成分享自己大學時期,參加過學校廣播電台,一些利害關係人給的評語:「有段時間他們覺得我的聲線很適合睡前節目。會跟我說:『你的聲音很好睡。』」李文成說,身為一位老師,這段話若是由學生口中說出來,多少會感到憤怒,但站在廣播節目的角度,則覺得可以幫助別人睡眠、靜下心,透過溫暖故事跟聲音,讓聽眾在睡前有個充實的收穫,何樂而不為?而這個巧合,也與《一歷百憂解》Podcast節目開播至今的數據吻合,收聽熱區落在晚上22~23點,約占整體的一半,而他也很開心,能透過聲音在睡前帶給聽眾一股溫暖、安定的力量。
小型專案 用IPEMC循環更精準到位
Podcast的單集製作流程,形同一個個小型的專案,每個單集都符合專案臨時性、有獨特產出及逐步完善的三大特性。從錄製前的起心動念、內容腳本規劃、執行錄製及剪輯、單集產出品質監控,到透過聽眾回饋進行一次又一次的逐步完善流程,讓每個單集的呈現越來越好、越來越精實,這就是典型的專案管理IPEMC五大流程,也是《一歷百憂解》的成功關鍵。
李文成的時間管理很特別,因為平日學生跟教學還是主要目標,因此《一歷百憂解》節目固定頻率,只在禮拜五到禮拜日之間錄製新的單集,這無形中便符合專案預先規劃的概念。喜歡做筆記的他,在錄製每一集的單集前,累積一個禮拜的想法、想對個案學生說的話、生活的啟發與腦袋的靈感,會隨時隨地透過手寫筆記、手機、雲端文件等方便的小工具記錄下來,在執行錄製專案前,只要將蒐集累積的想法加以整合、分類成想要論述的內容大綱稿,很快就能串起主軸、侃侃而談。
對一般人來說,在忙碌之餘,如果對某些人、事、物有些感覺,習慣的方式是發FB或IG,以文字、圖片或動態貼文的型態記錄自己的生活,對李文成來說,則是習慣用「聲音」記錄下自己的肺腑之言。「感覺是稍縱即逝的,記錄下來可以在之後療癒自己跟別人,Miss掉就沒有了。」也許是因為有著濃厚歷史的知識底蘊,李文成在看待「時事」的時候,經常回想起歷史事件,透過歷史跟現實結合,重新思考、對話與講故事,最後再發表自己的論述,李文成笑著說:「像新聞一直在談的性別認同議題,我就會想到賈寶玉有性別認同障礙。」跟身邊的現實結合在一起,一部部精彩的單集便能信手捻來、渾然天成。
談到每個單集一定要置入的元素,本來以為是歷史,但是李文成肯定地說出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答案:「對世界存在一種理解的同情。」李文成說:「當我們看待事情、談生意或進行任何交涉,存在衝突是因為對彼此不夠理解跟同情,簡而言之就是『同理心』。節目從以前到現在都想讓聽眾維持對社會的同情及對別人的同理。」他認為「同理心」這三個字容易講,但要如何真的做到?以及換位思考?最重要的就是凡事切各種不同的面向來看,一體多面,不要只在一個角度看事情。「用不同的角度解讀歷史,不是去否定過往的東西,而是用不同的角度去解析同一件事情,跟想像就會不一樣。」
或許是現今社會生活結構的關係,李文成發現現代人很習慣依照媒體或別人說的內容,當作自己判斷是非對錯的基準,甚至很常在對一件事情都還不夠清楚的時候,就下定論與帶有偏見,所以他希望可以促進大家對話。成為Podcaster後,除了一開始希望給學生幫助的初衷外,也讓他有機會認識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幫助自己突破舒適圈、接納不足與改進,一步步向前邁進。依據後台數據,《一歷百憂解》剛開播時的聽眾群落在18歲以下,很明顯是李文成自己的學生們,但在兩個月後,26~44歲區段的聽眾群已占九成,與和自己相同的青壯年區段聽眾有所共鳴,是讓他感覺被認同、獲得成就感的來源之一。
謹記3行銷心法
不因「流行」而隨波逐流
隨著Podcast、SoundOn等聲音媒體撥放器的普及,李文成分享3個行銷心法,給未來也想成為Podcaster的後進建議:
1. 尋找同好。加入相關社團,在討論過程中找到知音,例如:歷史,討論到某個點再推薦自己的節目給別人,一個禮拜如果可以找10~20個人,就會再幫自己行銷,形成自然的口碑流量。
2. 不要求立竿見影。不要迷失在觸及率跟短暫數據上,更不要因為流量而改變自己的初衷。例如:談話性節目紅,就隨波逐流做談話性內容,這樣反而會讓聽眾有更多比都比不完的比較,永遠追逐不完。堅持本來的初衷,分眾就會出現。
3. 不要變質。就像老店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只堅持做好一件事,並能在那件事情上成為頂尖。
「聽眾就像是知音、平等的人、物以類聚。不要一開始進入就想營利或賺錢,先找到自己的價值,並知道想傳遞給聽眾的內容主軸,不要定位自己是站在舞台中間的人,跟大家站在同一片草皮上、思考初衷。」才能跟聽眾站在同一陣線。
李文成分享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輩子都在治癒童年。」教書到了第6年,不知不覺累積了1,000多位學生,孩子每個階段有不同體悟,李文成希望時間一過,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永遠都能記得「老師就在那裡」,所以他也會堅持繼續做《一歷百憂解》節目,在人生的問題與課題上,給予孩子持續不斷地引導跟指引,讓他們感覺不孤單,也希望打破更多地藩籬跟枷鎖,成為治癒他人的「百憂解」良藥。
《專案經理》雜誌是華人最有影響力專案管理雜誌,宗旨為擴大專案管理應用傳播。
邀您一同為深耕專案管理努力,您的參與,相信能為您的產品/服務,擴展商機, 無形中,也為專案經理雜誌的永續經營注入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