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專案管理
善盡企業社會責任 為地球永續盡心 行出綠色生活圈 臺北捷運真行
2021/10/1 作家:專案經理雜誌
2909
文/季平

數據顯示,捷運載運160位乘客產生的碳排量與機車相近,臺北捷運營運後不只改變民眾的移動習慣,也減少北台灣可觀的碳排量。除了本身具有共享節能特色,臺北捷運近年來也推動不少綠色方案,跳脫單純「移動工具」的角色,落實創意節電政策,打造綠色生活圈。

落實綠色概念 PDCA動態調整綠方案
今年通車屆滿25週年的臺北捷運名聞全球,不只新加坡交通部長曾率團考察,星國媒體更盛讚北捷是「全世界最可靠的地鐵系統」,外國人則多半驚豔北捷20年來如一日的品質與便利性,直言北捷優於歐美地鐵。除了便捷的交通網讓民眾移動更方便快速,北捷的整潔、安全、準時等特色也深植人心。事實上,除了這些已知特色,北捷還有一項隱藏版特色,負責維運的臺北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臺北捷運公司)早在2006年便成立節約能源委員會,希望有效管理並落實能源節約,積極尋找綠創意。

「綠能是趨勢,北捷希望透過各種綠色創意作法善盡企業社會責任。」臺北捷運公司副總經理洪育銘表示,節約能源委員會由副總經理擔任召集人,遴選各單位主管擔任委員,共同研議各項節約能源措施,訂出節能目標與計畫(Plan),集思廣益激發創新做法(Do),過程中隨時檢查執行成果(Check),找出問題,成功經驗想辦法標準化並維持績效(Action),不盡人意的經驗則是記取教訓,避免二次犯錯,甚至啟動另一個PDCA循環加以修正。

舉例來說,當北捷希望改變電梯或電扶梯等硬體設備的運轉時間,以期發揮更佳效能時,會先核實設備的使用狀況,如有異常或耗電量增加,專案執行人員會先查出異常原因,提出改善方案,改善方式包含尋找新方式或工法,如:老舊設備汰換、使用效能更佳的變頻冷氣或其他節能設備。乘客比較有感的節能項目,如:尖峰與離峰時的電扶梯使用調整,照明設備由傳統燈泡、日光燈改成LED照明。

北捷為大幅降低耗電量,推出不少創新節能作法,如採購符合IPLV(綜合部分負載規範值)標準的冰水主機及導入外氣冷房,IPLV大於或等於8.4的標準,可以確保冰水主機有較佳的運轉效率,環控電腦也會設定冰水機組與外氣引入啟閉模式,當溫度較低時,會自動關閉冰水主機,轉換成外氣模式以減少用電量。

對於北捷來說,最耗能的是空調,為解決用電痛點,北捷會根據各站間的離峰狀況、人流量變化及室內外溫度等數據動態調整空調運作方式。執行過程需內外部資訊整合,如:電機處負責空調設備,資訊處負責人流量數據,室外氣候溫度由其他處室負責,團隊成員會一起彙整運轉數據、月台溫度、冰水機進出水溫度、冷卻水塔散熱前後溫度等數據,搭配旅運量變化,透過軟體交叉比對,看到何處可能耗費能源便針對問題修改調整。

沒有前例可循 一步一腳印累積專案成效
在落實節能措施時,專案小組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沒有其他業界資料可以參考。做為台灣第一座指標性捷運,洪育銘坦言,北捷很難依循「前人軌跡」, 所以在執行專案的過程中,成員每週必須定時追蹤、分析數據,做好風險管理,同時不忘腦力激盪隨時找問題、解決問題,在不影響旅客舒適度的前提下動態監督、調整、改善問題,「我們會提前從數據看到設備或效能等問題,提前調整,讓設備維持在最佳狀態,而不是等問題發生或旅客發現問題後才行動。」

除了持續汰換高耗能設備省電節能,北捷也同步執行「開源」計畫,比方與能源公司合作,在機廠屋頂安裝太陽能板。北市第一個電業等級的太陽能光電電廠北投機場已於107年商轉,一年售電收入約500萬元,土城、蘆洲機廠今年5月已併聯發電,未來還有新莊、內湖、木柵等3座機場的屋頂及停車場頂樓將設置太陽能光電設備,預定明(111)年10月併聯發電,商轉後6個機場一年出租綠電的收入近2,000萬元,為公司挹注可觀營收。

綠電節能減少20座大安森林公園碳排量
6個機場發揮的綠電效能相當驚人,北投機場108年發電量為387萬度,109年發電量提高到450萬度,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近2,300公噸;土城及蘆洲機廠太陽能光電廠預計一年發電量約760萬度,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近3,900公噸;新莊、內湖及木柵3座機廠預計一年發電量約300萬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500公噸,預計6個機場一年總發電量約1,500萬度,可供應4,300個家庭一年家戶用電,減少約7,700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20座台北大安森林公園吸收的二氧化碳量!

近年來,全球知名企業響應綠化,紛紛將綠化與企業獲利、企業社會責任、企業形象相結合,除了水電、軟硬體設備等資源的循環再生,也陸續興建綠色建築,極大化企業綠能量,打造商業與生活兼具的綠色生活圈,比方大型零售業者IKEA在哥本哈根開設全新店型,不僅有屋頂花園橫跨馬路延伸為公園綠地,還與城市步行路線融為一體,成為一處適合民眾休閒的公共空間。臺北捷運也有類似的綠點子,積極推動3個TOD(大眾運輸導向型發展)案。

綠手指打造TOD綠色生活圈
洪育銘指出,繼士林站、劍潭站TOD整體開發計畫後,「劍南路站TOD大樓」是第三個啟動的重量級專案。TOD為大眾運輸導向型發展,以大眾運輸樞紐和車站為核心,結合企業總部辦公室、商場等異業,成為綜合發展區。捷運站具有極佳的集客力,3個TOD案各有特色,如:士林站TOD大樓設定為旅館、商辦等多功能大樓,目標客層為觀光、通勤與通學人潮,未來可望成為旅遊、生活及交通核心場站;劍潭站TOD大樓規劃為企業總部,引進餐飲與書店等多元商業服務,未來將與捷運士林站TOD雙塔相互輝映;劍南路站將被打造成交通及文化樞紐,具有商辦及綜合生活圈特色,未來與環狀線交會,勢必提高交通運輸能量,成為進出內科的重要轉乘場站。

響應綠色趨勢,TOD大樓也很有「綠意」,如劍南路站TOD大樓採單層排氣,增加大樓新鮮空氣,透過空調加裝滅菌設備、電梯零接觸自動叫梯等設計,達到零接觸效果,提高防疫力,大樓地面層則適時引進山林綠意,搭配零售商店、特色主題餐廳及生活商場等進駐,成為極佳的公共開放空間,從滿足大眾「行」的需求出發,北捷逐步朝「綠色生活圈」的方向邁進。

從節能減碳到推動綠能,臺北捷運公司持續為延緩地球暖化及生態永續而努力,不論是捷運站內的節能措施,機場綠電還是TOD商開案,透過大大小小的專案及團隊推動,北捷的綠色行動也在不斷地PDCA循環中展現成效。洪育銘認為,不管是瀑布式管理或其他專案管理,最關鍵的是時間與時機,要掌握關鍵要逕,如期完成。北捷的每個專案都有專責PM,團隊透過定期開會找問題,目標未完成也會隨時追蹤進度,需要動用外部資源時也會透過PM居間折衝。執行專案的過程中,除了溝通問題,有時也會有當責與否的矛盾,比方被指派的PM認為不該由自己主導專案,「我們會倒過來,由需求端主導,隨時調整。若是指派錯誤的人也需要同步調整,然後全力以赴朝目標邁進。」

後疫情時代 永續與防疫並行
COVID-19肆虐迄今已逾一年半,大眾運輸系統也出現新的防疫需求,今年5月三級警戒後,北捷也努力在防疫與節能中找平衡點。除了配戴口罩、量測體溫、消毒、社交距離、實名制等基本配套,原本採內循環空調模式的捷運站為了增加空氣對流,保持空氣暢通,去年4月起加強通風,電力全載,相當耗電,今年5月升三級警戒後,捷運站離峰運量變少,全載通風彈性調成半載運轉,一個月就省下約900萬元。洪育銘說,未來不論解封與否,北捷都會採取滾動式檢討,隨著防疫、旅客量調整用電狀況,比方客流量多時同時讓三台電扶梯運轉,人少時關閉部分電梯或電扶梯,或者只開上行或下行電扶梯。

面對疫情反覆,北捷針對七個運量最大的捷運站設置16台熱顯像儀,包含台北車站、西門站、中山站、市政府站、忠孝復興站、龍山寺站、板橋站等,自動感應溫度過高、體溫異常的旅客,場站清消由4小時加密到2小時,列車清消則從8小時加密到4小時,洪育銘強調,「捷運不能成為擴散疫情的溫床,北捷始終要求全程配戴口罩,至少要守住疫情。後疫情時代仍然會要求旅客全程配戴口罩、量測體溫及消毒。」

持續推動綠創意 三箭齊發邁向永續之路
未來,北捷仍將持續推動各項綠能創新方案,其中一項創新作法是增加電聯車的再生電力使用率。洪育銘指出,捷運站與站之間相距不遠,在短短幾分鐘內電聯車從起步、加速、剎車減速到停止的過程中會產生再生電力,增加變壓器電壓轉換的匝數比,降低動力變電站輸出到供電系統第三軌的電壓可以將直流電900V轉成880V,也就是減少煞車電阻次數,如此可以提高約13%的再生電力。再生電力如果使用100份電,剎車時可以儲存約80~90的電力,以106年板南線為例,調整三軌電壓產生的回饋電力光是一年就大約省下910萬度,相當於2,700萬元,如果未來朝此方向進行,可以節省的經費相當可觀。

此外,北捷也會參考國外地鐵的剎車儲能系統及作法,透過逆變器轉化成交流電,提供車站電扶梯、照明等用電,將再生電力做妥善儲存與利用,規劃好場站空間便於儲能。未來,臺北捷運公司仍將積極節能、創造綠能、打造綠色生活圈,三箭齊發,朝永續方向邁進。

綠專案X運作X成功關鍵

本期採訪到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綠色產業及近期具代表性的綠色專案,如:綠色餐飲指南Green Dining Guide(GDG)201...
綠專案X運作X成功關鍵
專案經理雜誌
《專案經理》雜誌是華人最有影響力專案管理雜誌,宗旨為擴大專案管理應用傳播。
邀您一同為深耕專案管理努力,您的參與,相信能為您的產品/服務,擴展商機, 無形中,也為專案經理雜誌的永續經營注入契機。
您可能也喜歡這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