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個人成為彼此的英雄
2021/12/1 作家:高浩容

1432

作者/高浩容
80年代有部美國電影叫《共好》(Gung Ho),闡述的是底特律沒落的縮影。
美國有個小鎮,鎮上的人長年依靠汽車工廠謀生。當汽車工業遭受日產車的打擊,車廠一位雇員為了求生,遊說一間日本車廠,頂下這個鎮的工廠,好讓大家都有飯吃。
但日本來的管理者們,發現這個美國工廠簡直是「一場災難」。美國工人在他們眼中懶散、個人主義、缺乏紀律和對工作的責任心。因此這些日本高管和美國工人之間,彼此發生不少從文化到職場上的衝突。
電影最後,雙方化解歧見喜劇收場。但在現實中,當一個公司裡的職員之間發生衝突,輕則影響工作氣氛,重則影響公司運營。反之,用來化解衝突,保持公司成員良性互動,發揮更大效能的狀態,就被稱為「團隊力」(The Discipline of Teams)。
團隊力對公司的運營很重要,畢竟請一個人來上班,公司要付出成本,唯有當職員產生的效益高出運營成本,最好越高越好。換言之,團隊力的基本體現,就是反映在對公司的實質收益上。下面我們就來談談如何促進團隊力。
到底什麼是團隊?
我們需要先釐清什麼是團隊,才能更好的知道我們到底該做什麼。有幾個概念跟團隊很像,但是不一樣。
A. 群體(Group):數量在三個人以上,一般我們稱為群體。群體是數量的體現,而且往往是被動被劃分的一群人。比如:今天你去對岸工作,遇到疫情回不來,你被隔離在某個飯店,你就成了飯店裡「被隔離遊客群體」中的一員。
B. 組織(Organization):由一群人組成,有階層和內部系統。但組織不等於團隊,因為組織強調的是系統本身。但組織不等於團隊,每個公司都有組織架構,但有些組織架構反而影響團隊的運作。因此組織需要存在,每個公司、每個部門都是一個組織,但組織更多是強調成員的工作內容和責任,就像建築設計圖,不等於建築本身。
C. 社群(Community):現代十分強調社群的概念,社群指的是一個有內部凝聚力的團體。尤其在諮商中,十分強調成員發自內心,互相團結在一起,形成一個互助的團體。尤其在諮商和社工領域,社群概念象徵一群人之間,彼此能夠坦承、交心,建立真心的連結。但諮商和社工,不等於企業教練(Coach),團隊屬於企業教練下的概念。團隊有凝聚力,但團隊的目的不是互助,而是朝向共同的工作目的,產生實質績效。
談到這裡,你可以反思一下,你原本認知的團隊是否其實更像前述的團體、組織或社群呢?
團隊(Team),就像它的英文,指的是一個隊伍,而且是一個參加比賽的隊伍。比賽的隊伍有目標,要拿獎盃,而團隊為了達成目標需要團隊成員完全投入,每個人發揮所長,最大程度的發揮整體實力,以打敗其他競爭對手。
公司團隊和前面三者的差異就在於此:有目標,並為實現目標群組織團隊成員,妥善運作團隊,好使團隊在商業競爭中取勝。
團隊力的展現
為更好的促進一個團隊的運作,從組織團隊到運作團隊,有以下幾個要點:
1. 訂定明確目標
團隊的核心不是成員,而是目標。看一個團隊有沒有團隊力,第一個要看這個團隊的目標是什麼,接下來思考目標是否明確,以及目標的可行性有多少。如果團隊的領袖自己都搞不懂目標是什麼,團隊宛如虛設。
比如今天你找來國內體能最棒的一群選手,卻不知道要這群選手準備比賽什麼項目,這無法贏得我們的錦標。因為最強壯的舉重選手,跑不過田徑場上的運動員。跳得最高的籃球選手,他鍛煉的肌肉和一位跳高選手鍛煉的肌肉也不同。
目標明確,創業團隊才知道該拉什麼樣的人組織團隊,發展中的公司才知道現有團隊缺乏什麼樣的人才。在我的觀察裡,那些成天開會卻不知道為什麼開會的公司,往往缺乏一個明確目標,以及對目標的理解。
2. 紀律與正面回饋
當一個團隊有具體目標,並且該目標具有可執行性。若要促進團隊成員為目標努力,團隊需要有一個可供每個人遵守的紀律。這個紀律會讓團隊成員不會因為對規則的不熟悉,或者對團隊運作的猜疑,以致於無法發揮全部的能力。
所以團隊力的英文不是「力量」(Power),而是「紀律」(Discipline)。
小型創業公司,初期成員可能是同學、親友,這時候在管理上有很多紀律並不嚴謹,大家容易感情用事。團隊要走得長遠,必須要有明確的紀律,「公平感」可以保證團隊成員心理上的安定。
同時,紀律嚴明要搭配正面回饋,如果紀律只有處罰的作用,沒有搭配合理的獎勵機制,往往會讓團隊成員更傾向于規避懲罰,做最小的努力,而不是為了追取個人獎勵與榮譽,付出更多的努力。
值得警醒的是,一個團隊出現矛盾,往往是從有些人將個人成果放在團對成果之前的結果。尤其是將別人的付出攬到自己身上,把自己的錯誤推給別人,如果這種情況在團隊中出現卻沒有被制止,會對團隊的士氣造成重大打擊。
3. 有效溝通
有個相聲段子叫「五官爭功」,講一個人晚上睡覺,他臉上的五官爭論誰對主人來說是最重要的存在。爭到最後,他們發現誰都離不開誰。
團隊存在的意義,就在於「一個人走得快,但一群人走得遠」。這群人彼此之間合作無間,向著共同的目標前進。
無論團隊有多少能人異士,但這些人之間必須充分溝通,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益。
一個運作良好的團隊,如果內部沒有良好的溝通管道,就算一時表現強勢,後面往往也會因為內部糾紛自毀長城。
這裡就點出溝通的重點,溝通的重點在於:「增進彼此的理解,同時降低彼此的誤解。」因此團隊中如果出現溝通不良的情況,要趕緊處理讓溝通重新順暢。假設團隊中出現有人惡意的散布資訊,造成團隊的混亂,無論這個人的能力有多強,可能都不適合待在這個團隊之中。
因為有效溝通的前提,在於團隊成員有共同目標,並且他們把共同目標等同自己的目標。這樣的團隊,他們才會在有績效的時候,都因為團隊成果而開心,而不是計較自己的得失。
當團隊有共同目標,溝通就容易順暢,因為大家更能接受他人理性的批評和建議,因為溝通雙方都會從「這個方式是否對實現團隊目標有利」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從「他是不是說我不好」的個人角度出發。
結語:團隊力始於團隊,終於團隊
007、美國隊長……許多電影都強調英雄主義,這無可厚非,人們從古至今,往往祈求有位英雄能夠靠一己之力改變命運。有些人覺得自己很弱小,渴望英雄誕生;有些人覺得自己很強大,他想要成為一位英雄。
現實的歷史告訴我們,強人的背後往往有一個強大的團隊。蘋果發布會這幾年下來,出現在民眾面前的臉孔一年比一年多,現今有越來越多的相似發布會,公司都會讓各個不同部門的成員有機會露臉。這都是公司越來越注重團隊力的一種表現。
回到人的本性,人渴望英雄,也渴望成為英雄。組成團隊,就是要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實踐團隊目標的英雄。我們需要彼此,因為我們有共同想要實現的目標,朝著這個方向前進的行動,就是團隊力。
台北市立大學教育學博士班、輔仁大學哲學博士班。兩岸《優家畫報》、《壹心理》、《現代家庭》、《MyPlus加分志》‧‧‧‧‧‧等媒體顧問,執筆專欄。2011年,被《南投縣文學發展史‧下冊》列入「南投縣新生代小說家」之林。著有《孤獨白》、《心靈馴獸師》、《煩惱心理學》......等書。現居上海,專職諮詢與寫作。
您可能也喜歡這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