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握職涯方向盤 走對方向不迷惘
2021/12/1 作家:專案經理雜誌

3207

文/陳俐妤, PMP
一天有24小時,這24小時裡,你是怎麼規劃的?是去戶外親近大自然吸收芬多精、在家陪家人享受天倫之樂,又或是與自己相處沉澱心靈呢?人生就像一場大型專案,只是不同的是,這一次只有你能決定且執行。職涯、生涯,這是每個人人生中必然會接觸到的議題,本次就讓樂生涯管理顧問中心執行長藍如瑛,用廣播人說故事的技巧,領你進入你的生命藍圖中吧!
22歲圓夢,50歲重溫舊夢
「我在22歲就實現夢想了。」這句話是藍如瑛老師在一開頭就拋下的議題。對「夢想」這兩字,你有什麼看法呢?「夢想」,這是我們小到大都一直圍繞在日常生活中兩字。但隨著身分轉變、年紀變化,你會慢慢發現,我們好像都變成了那個眾人嘴巴中所說的敢夢但不敢想的人……
藍如瑛老師從民國80年起開始擔任廣播主持人,最早她與《商業周刊》前執行長王文靜一同在台北電台主持商業廣播類節目;在實現她這個小學夢想後,她便開始思考:「難道我的夢想就這樣嗎?成為一位電台廣播主持人就是我未來要做一輩子的事嗎?」基於這個想法,藍如瑛在主持廣播節目一段時間後,毅然決定投身進修。「我去念研究所是因為我有職涯規劃,且我清楚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她兩眼有神自信說。在之後日子裡,藍如瑛也經歷了一般人會遇到的轉職、步入婚姻…等多種看似好像已經規劃過卻又常打亂計畫的事。
因工作需要,藍如瑛當時正在進修國際專案管理師(PMP),也是在這次的進修中,她結識了環宇廣播執行長,兩人在課程中一拍即合,因此也受邀在環宇廣播開設她的個人節目。「也未曾想過,事隔多年,我又坐上了最愛的廣播主持人位置」藍如瑛笑著說。
Work Smart >Work Hard
在有限時間裡,該如何做到效益最大化?時間管理,這是人一輩子都在學習的課題。藍如瑛說道:「當事情很多時,更要學會如何理出頭緒。」在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是Work Hard,不像年輕時,只須要顧好自己,更多的是有家庭跟工作要兼顧,因此造就了現代人的通病–過勞。在孩子上幼兒園時,藍如瑛擔任了幼兒園的家長會會長,做的有聲有色,因此當時信誼文教基金會邀請她每週周末北上和家長們談小孩教養議題;但因為當時孩子還小,藍如瑛再三思考後還是婉拒。「如果當時我接受邀請,搞不好我現在就是教養專家了。」藍如瑛笑著說。雖然放棄了這次機會,但她能花更多心力與孩子周遭的利害關係人溝通、相處。對於原本放不下心的孩子,因為身邊利害關係人的幫忙她反而更加省心,這就是所謂的Work Smart 。藍如瑛說道:「很多事情都有解決方法,但務必記得有些事不能省,例如與利害關係人溝通就是平常就要建立的。」
迷惘,不是年輕人才有的煩惱
職涯迷惘、職場迷惘、迷惘,這些都是Google上熱門的搜尋關鍵詞。無論你是初入職場的菜鳥,又或是已經工作一段時間的老鳥,相信夜深人靜時,你總會有一些關於未來的想法。「我不知道我要不要接受公司的升職邀約」這是最讓藍如瑛印象深刻的個案,「升職」這是多少人在職場的前進目標。居然會有人因為這個原因茶不思飯不想。在了解個案需求後她給出了一帖藥方:「不是成為主管才是在職場上有成就。」不是你做的不好,而是若把錯得人擺在錯的位置上,並不會負負得正,而是有可能錯上加錯,且影響到公司上下。當你陷入職涯迷惘,也不要把自己關住,試著去把原因找出,並解決,就如藍如瑛所說面子重要還是肚子重要?沒有行動的行動都是原地踏步,也如同專案生命週期,起始、規劃之後就是執行。
雨過天晴,彩虹出現
根據網路調查,台灣人平均從22歲開始工作,65歲退休,平均每個人都要工作40年才有可能離開職場。「我稱出社會10年內的都叫職場菜鳥」藍如瑛說道。在職涯前10年,一定要抱持著該做就要做的心態。曾經有兩個大學生來向藍如瑛請教在實習機構不知道該如何與前輩相處,藍如瑛給了三個小訣竅:嘴巴要甜、動作要快、要熱心。藍如瑛說:「人不親,土親,土不親,學校親。」適時的與前輩找出相同關係點,這個看似小小的心機,往往能帶給人意想不到得收穫。在工作上遇到職涯分岔路口時也別慌,靜下心想想,這份工作除了能賺錢還能為你帶來什麼?想想人生的意義,工作才會有意義。如同蘭迪‧波許教授所說Follow your heart lead your life,掌握藍如瑛的7大彩虹心法:「專業:專業越清楚越容易找到工作,有證照勢必能加分;心態:要能夠彎的下腰,領導者和被領導者都要學習相處;技巧:履歷寫法、面試技巧,技巧是最簡單但也不可忽視的;人脈:學會建立人脈,做事才會快;積極:多管齊下,展現企圖心;自信:自信的人不畏艱難;毅力:三個月與三天準備的東西自然有差,展現你的過人毅力。」相信自己一定能成為職涯專案的最佳經理人。
《專案經理》雜誌是華人最有影響力專案管理雜誌,宗旨為擴大專案管理應用傳播。
邀您一同為深耕專案管理努力,您的參與,相信能為您的產品/服務,擴展商機, 無形中,也為專案經理雜誌的永續經營注入契機。
您可能也喜歡這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