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客戶心海底針?朱驛清靠敏捷×Scrum 讀懂他們要什麼!
2025/3/1 作家:專案經理雜誌

423

文/季平, PMP
不少企業透過企業資源規劃(ERP)管理營運業務,例如:採購、會計、專案管理、風險管理、流程合規性及供應鏈運作。透過ERP,企業可以將關鍵的內部資源、部門工作流程、管理與執行程序整合至一處,有助跨部門協作、工作流程改善、即時回報資源使用狀況,如此更能縮短企業內外部的反應時間,進一步提高專案執行的順暢度。
從ERP系統中可以透過BI報表視覺化呈現以及進行數據分析與營運決策,報表內容含括關鍵業務指標、進銷存狀況、財務報表等重要資訊,ERP報表可以集結各部門數據,進行全面性的企業狀況與趨勢分析,有助優化生產排程、提高產能利用率、確保供應鏈運作順暢,也有助於管理階層做出明智的決策或進行策略調整,協助各部門持續完善專案,不僅有助降低整體營運成本,還能進一步提升客戶滿意度。
透過敏捷改善企業ERP數據營運執行效能!
「2024全球頂尖敏捷CEO」獲獎人朱驛清多年來協助不少客戶建置ERP數據平台,並透過數據軟體分析平台產出各式ERP報表。近年他開始將敏捷觀念及Scrum架構導入ERP報表,借重敏捷透明、靈活性高以及調適性佳的特性,快速且正確地產出更符合需求的報表格式與內容,協助企業內部優化流程、進行商業分析與應用,以及業務改善。他笑說:「最重要的是,在面對老闆及客戶時,即便他們無法清楚勾勒『自己要什麼』,也能透過敏捷手法的迭代與增量,在時間盒(Timebox)內討論、回饋並聚焦問題、需求與目標,大幅提高溝通與執行率。」
在接觸敏捷與Scrum架構前,他多半是透過瀑布式(Waterfall)專案管理方法操作專案,但是他發現,在執行軟體類專案的過程中,雖然事前花時間擬定完整定義與明確的執行SOP,在問題的反應與解決過程中卻出現不夠即時、不夠聚焦的盲點,即便溝通成本在設計完成階段變得極低,但找出需求、反應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迴轉半徑」卻相對大,而且時間拉得太長,對於軟體業快速變動、調整、修改、迭代的特性來說,相對缺乏應變靈活性,有時就算跑出來的報表數據顯示有異常,或者想到更好的因應之道,仍需按照專案「既定軌道與流程」走,在明知有問題發生的情況下還是一路朝錯誤的方向邁進,等到不得不煞車時,已然陷入「回頭太難」的窘境。「很多問題往往出現在最後交付階段,或是使用者真正開始導入之際,而這個時候做任何調整或變動,代價都極其高昂。」朱驛清說。
善用MVP,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他認為,瀑布式管理提供了完善的專案管理基礎,在此框架下,不論是計劃、執行、驗證/稽核或風險及利害關係人管理中的哪一個階段,都具有極佳的穩定性,但是在軟體開發、ERP整合應用或ERP營運數據報表產出的過程中,瀑布式專案管理的上而下(Top-Down)運作模式相對不適用於規格不夠明確而且重複性不高的專案類型。「面對更為複雜多變而且不確定性高的AI聯網、跨平台整合背景,只能以高透明、高靈活性與調適性的敏捷手法才能更快速、即時因應各種變化,甚至在軟體開發的初始階段就要先從最小可行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切入,從最小規模實驗開始逐步驗證不同版本的迭代產品,直到證明產品或服務可行。」朱驛清說。
老闆/客戶要什麼?
抓對重點+找對方法才能成為「解語花」
時間拉回2021年疫情期間,當時朱驛清的直屬老闆針對ERP報表提出諸多問題,朱驛清及團隊成員卻無法在一週之內針對老闆提出的問題做出回應。當時已經有許多新的軟體工具出現,團隊仍在使用舊的專案管理工具與方法論,以至於問題遲遲無法解決,整體的專案執行效率與回應速度遠不足以解答老闆的疑問,遑論找到問題癥點及解決方案。
接觸Scrum架構後,流程快速優化,朱驛清跳脫傳統專案管理的SOP流程,利用敏捷的MVP概念先聚焦「老闆最在意的問題」,找出老闆希望看見的「報表欄位輪廓」,透過反覆修正、迭代並且快速吸納老闆的反饋意見,進而產出符合老闆需求的報表格式與內容,因此後續工作得以快速推進。
之後,朱驛清及團隊同仁循著ERP報表梳理出問題癥點,即時回報老闆,再針對報表數據反映出新的問題,對應相關部門並召集跨部門會議,必要時納入外部利害關係人的意見(例如:客戶),持續修正、改善問題,透過敏捷與Scrum概念提高ERP報表的功能及整體ERP運作效能。透過這種方式,除了回應並解決老闆的需求,也協助不少大型軟體服務供應商(例如:雲端服務供應商)提高業務運作及服務效能。
「跳脫瀑布式專案管理的構想—分析—測試—開發SOP,我們會先針對老闆/客戶的需求提出報表原型(Prototype),不斷循環測試報表格式是否符合他們的想法與需求。」朱驛清說。他會將軟體工程師拉進團隊中,直接與老闆/客戶溝通,快速聚焦想法與需求,提出各種Prototype、架構、欄位圖或虛擬圖,循環修正的過程中,老闆/客戶可以隨時加入意見。過去可能一個月召開一次會議,後來卻是週週開會,報表產出的迭代速度更快,工作強度更大,所幸,由於報表呈現的方向越來越明確,加上內外部利害關係人、跨部門協作團隊不斷分享意見,很快就能驗證報表或數據分析是否發揮效用,有了明確的初步成果後就能啟動第二階段、第三階段的工作任務,如此可以避免花費大把時間、人力與成本後卻發現報表功能不盡符合老闆/客戶需求。
傾聽與關懷,僕人式領導化解團隊抱怨!
雖然每個Sprint的過程中免不了需要來來回回修正,並且幾乎是每週召開會議,每個月產出的報表數量瞬間拉高至原先的二倍之多,而且每一次的討論都會帶出新的小範圍修正,卻能因此讓大家看得更清楚、目標更精確,而且週週都有新發現。
他莞爾道:「導入Scrum後,老闆及客戶很開心、很滿意,因為看到具體成效,但卻可能得罪不少人。」其他團隊成員對於開會頻率太高這件事不是很開心,甚至有人直言「不習慣、壓力很大」。對此,朱驛清的解決之道就是發揮Scrum Master的「傾聽」軟技能,善用「僕人式領導(Servant Leadership)」的魅力。過去,他習慣坐在自己的辦公室裡和團隊互動,習慣傳統專案管理的運作與互動模式,導入敏捷後,他開始走出辦公室,和團隊坐在一起,大家一起討論、推進專案。
他認為,由下而上(Bottom-Up)的管理模式更能讓團隊成員分享個人想法、價值觀及創意策略,他能做的是提供對應的支持、資源與鼓勵,以協助團隊快速聚焦問題、快速擬定執行計畫、快速驗證與修正,並且快速看到成果。每一次成功經驗的累積都會成為下一次迭代的養分,每一次的成功經驗都有助於營造更具信賴感的工作氛圍!
朱驛清指出:「Scrum最棒的地方在於,每一次調整修正後,我們都能看到明確的專案進度。」具體來說,Scrum帶來三個具體助益,一方面,這套運作模式可以針對老闆或客戶需求提供Prototype,先劃出箭靶,之後更容易將飛鏢射進紅心,一次不中,再多試幾次,射進紅心的機率就會越來越高;再方面,團隊成員可以清楚看見「Prototype的具體輪廓」,大家在「溝通什麼」,而非虛無縹緲或漫無目標地越走越遠;三方面,Scrum架構讓軟體整合的效益明顯放大,實際成效看得到,軟體開發的驗收速度變得更快,團隊的反應速度亦然,大家對於這套運作模式更有信心,形成另一種良性循環。他認為,AI時代下的軟體開發或整合不能少了Scrum,公司不敏捷也很難做AI,好比身體內裝了一顆很強的心臟(AI),其他部分跟不上這顆心臟的跳動節奏也是枉然。
人才荒?人不是問題,「沒有很敏捷的老闆」才是問題!
在軟體開發及應用的過程中,有時主管或客戶確實無法一次說清楚講明白自己「要什麼」或「不要什麼」,透過敏捷增量迭代的特性與Scrum運作框架,每一次都能有10%、30%、60%不等的進度,使開發時間、速度與成本也大幅獲得改善。對於想導入Scrum的企業,他建議,首先老闆或企業主事者要「支持敏捷」,而且老闆本身的想法要夠多,才能更好地推動敏捷。此外,AI世代下,越敏捷或導入Scrum速度更快的企業更容易吸引年輕世代人才,理由是AI世代的年輕族群早已習於使用AI工具及智慧型手機工作,如果企業的組織架構或運作模式不能跟上這股敏捷+AI潮流,對於年輕世代人才來說可能比較不具吸引力。
「萬事先從第一步開始,導入敏捷或Scrum架構要先從實務著手,導入後再慢慢修正,先走第一步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為何。」他說。此外,他建議企業先釐清自己的產業屬性及業態,再決定是否導入敏捷。最後,比較傳統瀑布式專案管理的PM與Scrum架構下的PO角色,朱驛清認為,除了基本的溝通能力及專業素養,PM的職能與專長可能需要更跨領域,甚至十八般武藝樣樣通,但PO的角色更聚焦於某一專業領域,而且要非常能掌握內外部利害關係人,尤其是關鍵利害關係人(例如:老闆或客戶高層)的想法及需求。
取得「2024全球頂尖敏捷CEO」獎項的肯定後,朱驛清的下一步是,積極將敏捷概念及Scrum架構導入數據分析與AI平台的應用上,希望能打造一個新的AI數據模型開發服務,透過這個成功案例影響更多內外部利害關係人,進一步催生新的敏捷應用模型以及更強大的團隊協作力。
《專案經理》雜誌是華人最有影響力專案管理雜誌,宗旨為擴大專案管理應用傳播。
邀您一同為深耕專案管理努力,您的參與,相信能為您的產品/服務,擴展商機, 無形中,也為專案經理雜誌的永續經營注入契機。
您可能也喜歡這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