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開幸福門 打開快樂窗
2021/2/1 作家:張宏裕

3697

作者/張宏裕
共好的人生,也是一個重要的專案管理。在有限的時間內,運用資源與人脈網絡,依循「真善美」價值觀,完成一個任務目標:智慧工作,健康生活,友愛環境。
歲末年終時節,受邀於扶輪社讀書會,導讀分享我的著作《共好,從當責開始--思維不翻轉,結局就翻盤》。當天室外細雨霏霏、寒氣逼人,室內卻是熱情洋溢、充滿暖意,因為學員們皆帶著旺盛的學習精神參與讀書會。
當天講題以「共好人生,樂在生活」為主軸。首先開場,我分享寫作本書的動機,緣於2015年看到一張令人心痛的照片— 一個三歲敘利亞小男孩艾倫(Aylan Kurdi)的浮屍,躺臥在海灘上。故鄉飽受戰火摧殘的艾倫,隨著父母穿越地中海往歐洲的途中,成為死亡的2,500名難民之一;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在月光柔和的晚上,應該躺臥在溫暖的床上,卻伏屍在海灘上,不禁讓世人揪心落淚!輿論形容這景象是「人道主義被衝上了岸」,難民危機敲響人道主義警鐘。令人心痛的是小艾倫去世五年後的今天,每天仍有無數難民在試圖穿越地中海的過程中喪生或失蹤,而世間的戰爭也仍不曾間斷。
有感於這則新聞,加上近年觀察世事變化,我綜合分享了三點:
‧敲開幸福這扇門,打開快樂那扇窗。
‧啟動第三新人生,世代溝通新學習。
‧重塑學習心智慧,共讀文化眾樂樂。
幸福需要感受,快樂需要練習!
小時候,快樂很簡單。例如:拉著爸爸的大手央求買菠羅麵包、吃著巨響一聲剛出爐的爆米花、收到隔壁小女孩的卡片、聽媽媽吹著小口琴、爸媽關愛、朋友喜愛、世界之門為我而開、笑口常開、天天開心……等。
年歲漸長,驚覺,簡單就是快樂。幸福快樂,原來是與痛苦際遇的反差感受。相對於上述地中海的小難民悲慘際遇,我們在這塊土地上安居樂業,何其有幸。如能從中反思,體驗助人,承擔責任,或許更能感到快樂幸福。
人生好似「鋼索上的小丑」:小丑在鋼索上耍玩著手中五顆球─信念、家庭、人際、健康、成就,時刻戰兢地維持平衡感,深怕球會掉落,似乎只有稱職完美演出,取悅觀眾,才能優雅謝幕,卻也承擔完美的壓力。
哈佛大學近年最受歡迎的通識課程是「幸福快樂學」。課程導師,塔爾.班夏哈(Tal Ben-Shahar)分享:「若能在生活中保持簡單、找到意義、懂得感恩、幫助他人,就離幸福快樂不遠。」
第三人生,再度燦爛—一起變老、變好,是一種智慧
人從出生開始,我們就往死亡的路上走去,老化是成長的過程,如何活在當下、如何優雅老去呢?愛爾蘭教育學家,愛德華.凱利(Edward Kelly)說:「能不能心境成熟、再次成長,並且能助人、傳承、貢獻自己;回歸內心深處,更平靜、智慧、善良、勇於去愛。這樣的人,才叫開創第三人生。」
她推動「第三人生」Third Act:
‧第一人生的成長期,依賴父母、外界提供所需。
‧第二人生是成家立業期,開始獨立。
‧第三人生,有能力回饋社會和周遭環境。
台灣即將在2026年邁入「超高齡社會」,亦即65歲人口佔比將達20%,隨之而來面臨的是,老身、老本、老伴、老居、老友的問題。
老身:除了社會完善的健保、幫傭看護與長照制度外,自己也要懂得不濫用醫療資源,平時正常起居、健康飲食、適量運動等,身心靈健全,才能照顧功能日漸退化的身體。
老本:除了退休給付的各項制度外,也要懂得量入為出,開源節流,適當而不貪婪的理財規劃。
老伴:愛與包容,相互體諒,彼此激勵,攜手共度黃昏歲月。當面臨喪偶時,透過信仰力量與兄弟姊妹的扶持,減少孤獨,增進幸福感。
老居:家是避風港,是兒女探訪父母、溫馨問候、分享過往美好時光的談心聚所。此外,家也是適宜出入、上下的居所,室內的輔具設備需因應行動不便長者。
老友:參加公益與娛樂社團,在學習中成長。好友可不定期聚會,但當發牢騷、吐苦水時,也要適時正向激勵、分憂解勞。除外,與隔壁街坊鄰居建立好的關係,發揮「遠親不如近鄰」的守望相助精神。
馬斯洛(Abraham Maslow, 1954)「需求層級理論」中,老年長者也許是去追求滿足「自我實現需求」(最高層次需求)最佳時機。我們可積極鼓勵、支持、陪伴身邊的長輩,成為「老當益壯」、「老而彌堅」的長者,也為自己的第三人生儲備能力,回饋社會。
重塑學習心智慧,共讀文化眾樂樂
「心痛才會心動;心動才會行動。」當世界又亂、又熱、又擠;唯有利他、分享、合作,才能共好。共好,在情理法的環境下,追求利益關係人的最大福祉。
迎向共好人生,談何容易,尚須面對七座山頭:「政治、經濟、家庭、教育、環保、媒體與職場。」巍然聳立的山頭象徵危機與轉機,可以愈趨黑暗,也可以走向光明,此時更需要閱讀所產生的智慧,才能化危機為轉機。
在網路盛行、人手一機的「滑世代」,人們獲取知識的方式漸趨淺碟化學習,一旦淺碟型知識充斥,即可能導致思考、寫作與溝通表達能力低落。學者說:「閱讀使人豐富,討論使人成熟,寫作使人精確。」唯有深度的閱讀、觀點的表達、思考的寫作,才是強化個人職場競爭力的要素。另外,普立茲獎得主James Michener也說:「一個國家的未來,取決於這個國家的孩子年幼時所讀的書,這些書會內化成他對國家民族的認同、生命的意義、人生的目的和未來的希望。」
事實上,閱讀若能透過團體討論,更能發揮綜效。近年全台興起的讀書會已超過2,000個,這是可喜的現象,代表許多人逐漸體會共讀的意義與價值。
彼得.聖吉Peter Senge曾經調查了4,000家企業,發現一個有趣現象:「很多團隊裡的成員智商超過120分,但團隊智商卻不到70分。」這說明了缺乏團隊學習,經常是三個諸葛亮變成一個臭皮匠,這不啻說明團隊學習的重要性。他提出,學習型組織(Learning Organization)充滿學習氣氛,可以鼓勵和發揮成員創意的團隊學習環境。
讀書會可藉由「批判性思考」,對於觀點與標竿實務學習,激發生產力與創造力,進而強化策略與執行力。共讀的效益還包括:觀點的交換、信念的產生、影響的行為、帶來的績效不斷循環、創造共好人生的改變……等。
在本次讀書會中,大家分享觀點,看見盲點,這是一種步出校園後的快樂學習。每當聚會共讀,品嚐書的溫度與深度時,心靈將再次悸動。
當責培訓推薦講師。講授「當責與共好」、「故事巧實力」等培訓,超過百餘場,擅長運用故事促動人心。現任『故事方舟文創工坊』主持人。著作:《共好,從當責開始》、《行銷,說出故事力》、《會說故事的巧實力!》、《吆喝—營銷就是會講故事》。曾主持《今夜,我們來說故事》、《亮點一二三讀書會》廣播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