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PM協作共好 AI躍身專案得力助手
2024/9/1 作家:專案經理雜誌
409
文/張名榕, CSM
2023年底,生成式AI ChatGPT在全球各地刮起旋風,即便是過往較少應用AI的產業或職場工作者,都不得不正視ChatGPT帶來的衝擊。身為PM,該如何理解AI在專案中扮演的角色,又該如何善用它促使專案成功?《專案經理》雜誌特別邀請台灣人工智慧協會理事楊人豪,分享實務經驗,以及應用AI的最佳時機。
破除迷思!每個專案都需要AI?
「我給PM最重要的建議,是真的不要怕AI!」楊人豪認真地說,身為鴻海旗下富智捷股份有限公司的專案副理,公司很早就將AI應用於製造領域,但當時的他對此僅有概略了解,直到2017年,高層要求各部門撰寫一篇文章「沒有SI(系統整合),哪有AI」,分配到該任務的楊人豪,才開始深入探索AI的世界。
過程中,楊人豪逐漸對AI產生興趣,隔年更報名新成立的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成為第一屆學生,從統計學的角度學習AI讓他獲益匪淺,「我們給了某種輸入,需要達成某種輸出,中間的過程就是AI,它可以是一個模型或由數個模型串接而成,過往稱為智慧、賦能,現在叫它AI。」楊人豪說。
學成後的楊人豪,與志同道合的夥伴共同創辦「台灣人工智慧協會」,推動台灣AI科技發展,同時輔導企業數位轉型,多年下來,他發現台灣企業面對AI趨勢時,經常陷入一種迷思,「公司認為AI是新科技,常常會選全新的專案來導入,多數都以失敗收場,但失敗的原因與AI無關,關鍵在於『缺乏穩定數據流與判斷標準』。」楊人豪說。
全新的專案沒有任何已驗證的數據,因此,與其讓團隊在無頭蒼蠅的情況下,測試仍不熟悉的新科技,不如將AI導入已建立固定流程,具備豐富資料的既有專案,重新進行數據分析、風險評估、資源分配等AI擅長的功能,才能優化整體流程,提高專案的效率與成功率。
大數據必勝?系統化才能起作用
如此一來,執行已久且擁有豐富數據的專案,就必定適合導入AI嗎?楊人豪表示,只有大數據是不夠的,需要提供AI經由妥善整理,系統化的數據資料,才能做出有效的判斷,協會去年配合數位發展部計畫,輔導一間有營養師的非營利組織,工作人員透過訪談,長期紀錄客戶的身體狀況,組織認為輔導前只要擁有大量的數據,就能導入AI判讀,提供客戶良好的營養建議,但楊人豪檢視資料後,發現電訪內容沒有固定格式,內容雜亂無章,根本不適合應用AI。
「上千筆、上萬筆的資料當然很多,但未經整理的數據進入AI只會Garbage in, garbage out. 產出沒有意義的結果,這種情況下要先做『數據清洗』整合出有邏輯的資料,才能交由AI下判斷。」楊人豪補充,身為AI時代的專案經理,必須有能力判斷專案適不適合應用AI,否則只會徒勞無功。
除了未經整理的數據,缺乏明確判斷機制時也無法應用AI,楊人豪以方才的非營利組織舉例,若以AI為客戶生成營養評估建議,像是需要施打營養針、建議多補充維生素A等,雖然可以做到,但要如何判斷建議的優劣?「電腦的輸出只有0和1,你要怎麼讓AI評斷建議是好是壞?除非你從頭開始教它怎麼評斷,沒有標準化的判斷機制就無法達到最佳應用AI。」楊人豪說。
舉例來說,客戶的症狀必須記錄得鉅細靡遺,包括他所欠缺的營養素為何,與正常範圍比起來欠缺多少量,可以透過哪些方式補充等,營養師判斷後對AI下達清楚的指示,教導AI進行機器學習,建立完善的邏輯與回答的標準內容,標準內容可能會打散成十種不同的AI模型,針對客戶的狀況分析後,再給予適宜的保健建議。
楊人豪強調,AI是輔助專案的利器之一,但絕非必要使用的工具,導入前必須考量專案是否具備適合AI的條件,才能避免失敗風險,因此,判斷一個專案是否需要導入AI,已成為PM必備的職場核心技能。
面臨AI衝擊 職場角色大風吹
專案符合導入AI的條件時,應用得宜即能事半功倍,楊人豪以研發智能跑鞋零件的專案為例,「跑者疲累的時候腳部肌肉會放鬆,腳開始內外翻轉,不均勻的受力傳導到膝蓋,久而久之造成運動傷害,智能跑鞋能協助跑者解決問題。」楊人豪指出,只要在鞋內加入電子晶片,就能蒐集跑步資料,透過藍芽即時傳到手機,協助跑者改正運動習慣。
楊人豪表示過往製作電子晶片時,必須仰賴三軸振動器蒐集水平、垂直、上下,XYZ軸的數字,同時聘請經驗豐富的工程師撰寫程式,透過XYZ的各種排列組合,計算跑者的腳是旋轉或翻轉、往哪個方向轉幾度等資訊,過程比較困難也容易出錯,反之,透過AI可以模擬六軸計算,將XYZ軸的數字送進模組後,可以快速計算出旋轉與翻轉的正確數據。
「智能跑鞋晶片專案中,AI是協助研發的角色,整合過往需要五、六個步驟才能完成的判斷,在計算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可以加速產品的輸出,公司不用花費人力撰寫一堆程式,就能生出一個符合市場需求的新產品。」楊人豪說。
以AI取代人工計算,是否代表撰寫程式的工程師會被AI取代?楊人豪認為,工程師的角色並非被取代,而是做出改變,從「計算」變成「創造」功能,他必須去思考、組合AI計算的結果,「工程師會去做更多的資訊整合,比如:大腿的姿勢可以怎麼改變,讓跑者更不容易受傷,為產品創造更多的功能與附加價值。」楊人豪說。
PM好幫手 ChatGPT結合Streamlit
對於經常需要處理大量資料的PM,楊人豪推薦一個入門的AI應用方法,使用ChatGPT與Streamlit共同作業,協助專案經理創造輔助工具,進行有效率的資料閱讀、歸納整理及呈現,即使欠缺寫程式的能力,PM也能透過對ChatGPT下指令,來生成專案需要的Streamlit程式、工具或內容。
楊人豪舉例,PM統整大量資料時,有時需要依據某種原則拆分檔案,比如說分為上下年度,或是建立以五年為單位的檔案時,只要利用ChatGPT下指令,使用Streamlit建立檔案清單,就能快速完成繁雜的工作,整合資料也可以利用同樣模式,找出檔案關鍵字並快速統整,「重複性高,具有閱讀與歸納整理需求的數據性工作,都應該交由AI處理,讓PM能花更多時間在思考、整合與決策上。」楊人豪說。
此外,PM需要製作任務分配的表單時,只要告知ChatGPT,需要Streamlit做出有「任務」、「負責人」、「優先等級」、「完成日期」、「執行狀態」等項目的任務分配系統,Streamlit就能撰寫出一個簡單的程式表單,無論是細部功能或版面設計,都能依照PM需求下指令微調,對不懂程式語言的人來說十分實用。
面對瞬息萬變的AI時代,與新科技共好已是不可逆的職場趨勢,楊人豪鼓勵專案經理保持一顆開放學習的心,盡可能與AI協作共好,使用上手後還能串接其他AI工具,找出更多元的應用方式,與其將AI視為可怕的競爭對手,不如把它變成專案的得力助手!
《專案經理》雜誌是華人最有影響力專案管理雜誌,宗旨為擴大專案管理應用傳播。
邀您一同為深耕專案管理努力,您的參與,相信能為您的產品/服務,擴展商機, 無形中,也為專案經理雜誌的永續經營注入契機。
您可能也喜歡這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