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敏捷
設計產業敏捷轉型, 黃子瑀的創新之路
2025/3/1 作家:專案經理雜誌
276
文/吳怡銘, PMP, PMI-ACP, CSM 

以其獨特的設計視角與連續12年的國際大獎成就,存在設計總監黃子瑀帶領團隊成為台灣設計界的翹楚。然而,在設計事業巔峰之際,她選擇以敏捷理念進行事業與個人成長的雙重轉型,探索設計與教育的深層價值。本文透過對黃子瑀的專訪,剖析其如何運用敏捷方法,將設計理念注入設計教育,打造學習型組織,並以設計為橋樑,傳遞「創造市場需求」的核心價值。

「生命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是存在的開始。」黃子瑀以此作為品牌命名的出發點,認為設計的本質與生命的演化相似,皆是持續進行的過程。而設計對她而言,除了是商業質感量化的關鍵之外,更像是生命裡的藝術創作與探索需求與價值的過程,因為每一次都無法複製、無法重來,充滿不確定性和無限可能的希望探索。

對於許多人而言,設計可能僅僅是一種創意的展現,而對黃子瑀來說,設計是「將不可見的轉化為可見」的過程。從創業初期,便認定獲獎是一種必要的市場背書。以存在設計為平台,並在2024年完成連續12年的國際大獎目標,證明設計並非天馬行空,而是能夠確切解決企業需求的核心能力。

黃子瑀認為,設計的價值不僅在於視覺美感,而在於能否將企業內部的價值觀外顯,並讓市場認可。這種信念推動著她進化、成長,「設計只是探索世界的工具,而真正驅動她的是──設計背後的人性價值、思維教育與使命感。」

敏捷信念力促設計轉型
在她學習CSM後,逐漸體悟敏捷與設計的深層連結,一種內化的經驗油然而生。「設計的進化與Scrum的框架相結合,讓設計不再僅僅是快速產出的結果,而是透過不斷迭代中達成穩定成長。」她進一步強調,設計的本質在於持續調整方向,透過一次次短期目標的實現,不僅推動當下的進步,更為未來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開始,我其實對Scrum抱持懷疑的。」黃子瑀回憶,「設計怎麼可能有迭代,試問A設計師的產出,能欣然接受B設計師的修正?如是大哉問,根本在挑戰靈感,遑論所謂的智慧財產權問題。」

正當她不得其解轉身諮詢Scrum國際大使CST周龍鴻(Roger)時,「Roger老師對我說,『Arvin, Scrum不分行業,僅是跳脫框架而已!』固有思維限制設計的可能,靈敏才能快捷,唯有團隊合作,設計價值才能持續加值,這是過去的我不曾想過的。」

儘管在國際間獲獎無數,卻在Scrum引領與薰陶下,黃子瑀轉念了。「國際舞台上,我們由嶄露頭角到習以為常;而今,我願意退居幕後,將Scrum精神挹注,成為推廣敏捷的教育者。」

敏捷思維:從外在到內在的轉變
從學習Scrum過程中,黃子瑀逐步揭開深層意涵,將其從「快」的表面認知,提升為「穩定內心」的哲學。她認為,敏捷並非一味追求急速的執行,而是要求內心在穩定中以應對外在環境的變化,從容掌控節奏。「內心的安定是快速反應的基石,只有心態穩定,才能在高效行動中保持清晰的方向與靈活的調整能力。」黃子瑀打從內心說,而此一理念成為她個人成長的指引,並成為存在設計的企業文化。

她直言,Scrum給予的啟發體現在公司與團隊的運作模式中,重新審視傳統以業績為導向的營運方式,決定跳脫短視的績效追求,轉向構築一個具備自我學習、自我驅動能力的組織架構。「化為日常非常必要,透過短期目標的拆解與執行,團隊在每次小幅度的成功中感受到成長的動力。」黃子瑀說明,「Scrum不只是做事的方法,更是成長的心法,是成為團隊內部對話與協作的基礎,推動組織在變化的市場環境中保持韌性與適應力。」

從切蛋糕找到設計與敏捷的共鳴
「我將Scrum切蛋糕理念帶回公司準備實踐時,才發現鈍感的刀和鋒利的刀,差別不只是切得好不好看而已,要好看又好吃才是關鍵所在。」黃子瑀以日本匠人精神比喻,每一階段都要追求極致的完美與專注,而對細節的執著與對每一個環節的尊重,「設計不僅僅是為了交付成果,更是一場逐步累積價值的修行。」

她解釋「切蛋糕式」在降低風險之餘,更注重細節的深耕。每個Sprint階段結束,團隊會進行回顧,對成果進行改良,並根據客戶反饋進行調整。黃子瑀認為,這種精細化的工作態度,正是日本匠人精神的延伸,透過一絲不苟的過程,讓客戶在每個環節都能感受到設計的價值提升。

「敏捷求的不只是快速應對,更是穩定中追求極致的藝術。」她再次強調,而這種方法還可讓團隊與客戶在過程中建立深厚的信任與共鳴。

堅持轉型找到另一方自己
黃子瑀在2025年迎來重要轉折點,成為國際大獎設計評審。身分的轉變,不僅是對她在設計產業成就的肯定,更激發了她對教育事業的全新思考。為此,她提出「設計接案者特訓班」和「總監培訓班」,這些培訓不僅針對心態提升,更強調心法的傳遞,幫助員工從專案執行中提煉智慧,並將這些智慧融入生活和未來職涯。

「採行Scrum進行培育,我們希望能協助未來的設計者貼近市場之餘,還能將Scrum的精神落實在作品之中。若能與存在的理念結合,將會成為存在設計的最佳夥伴,共創市場的雙贏,甚至是三贏的局面。」黃子瑀認真地說。

她進一步解釋,存在設計所規劃的教育模式,並非傳統的上級與下級的指導關係,而是一種教練合作式的學習。透過短期專案,為員工創造實踐的機會,並在每個環節中融入公司的價值觀。例如:的在特訓班中強調Scrum的自管理與跨職能,鼓勵員工主動解決問題,同時保持對團隊的責任心。「這樣的教育能讓員工在每一次專案中找到自我價值,並將價值內化為長期的職業動力。」

存在美學教育的五指哲學
黃子瑀將設計視為一種修行,透過設計不僅能深入了解客戶的需求,也能更清晰地觀照自身的內在狀態。「人生於世,貴重在不斷淬鍊自己,視無常為如常。」她指出,設計的本質,是在人生無常中尋找穩定,並將這份穩定內化為個人的核心價值。

她以「五指」為喻,勾勒出人類存在應具備的五項核心價值:讚譽、方向、態度、責任與智慧。大拇指象徵「讚譽」,需要外界的肯定;食指代表「方向」,直指專案必須有清晰目標;中指象徵「態度」,無論面對逆境還是順境,態度決定成敗;無名指則與「責任」相應,擁有必要的技能和技術,承擔顧客的責任是一輩子;小指代表「智慧」,在處理事情時保持冷靜與理智。

在黃子瑀眼中,這五種價值並非獨立,而是相輔相成,成為「家規」的存在,而這五指哲學的概念,正是由黃子瑀帶領存在團隊投入公益美學,從大熊老爸身上所獲得的正向思維,融入團隊的日常運作,協助每一位成員在專業與人生中找到平衡,實現設計與人性的雙重成長。

眼見即創意,創造市場需求
「創意不僅來自設計師的腦海,更源於與客戶的每一次交流。眼見都是創意,但真正的靈感來自於心的開放。」黃子瑀分享自己對於創意、靈感和設計的看法,而此亦是她獨特的魅力所在,甚者連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都因為她的努力和態度而首肯。

她笑著說:「很多設計師或是業務都不會聊天,也不懂和顧客交流,答案很簡單『從產地聊到餐桌』,無論是顧客的企業文化、產品特色,或是市場趨勢的探討,都是話題靈感的種子。很多時候顧客在專案沒有提及的內容,才是真正的核心所在。」

此外,她更提及,Scrum迭代理念與東方人「敬天敬地」的哲學吻合,「敬天」可從與客戶的交流,發掘需求的真實背景與市場的核心價值;「敬地」則運用Scrum的短衝,逐步完善設計細節,實現穩定而出色的成果。

雙獎特刊

在數位轉型、AI技術崛起與ESG永續發展的浪潮中,企業如何站穩腳步、持續創新,已成為每位專案經理與領導者無法忽視的重要課題。本期《專...
雙獎特刊
專案經理雜誌
《專案經理》雜誌是華人最有影響力專案管理雜誌,宗旨為擴大專案管理應用傳播。
邀您一同為深耕專案管理努力,您的參與,相信能為您的產品/服務,擴展商機, 無形中,也為專案經理雜誌的永續經營注入契機。
您可能也喜歡這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