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商業分析
PMO坐鎮掌握不確定因素 精誠雙軸驅動綠色產業
2023/9/1 作家:專案經理雜誌
1467
文/李宗祐 

2020年COVID-19新冠肺炎席捲全球,各國經濟活動彷彿瞬間凍結;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全球化自由貿易加速裂解;面對氣候變遷加劇,歐洲議會與歐盟執委會2023年5月通過「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預定10月開始課徵進口產品碳稅,接二連三的國際性不確定因素,成為台灣產業永續發展的嚴苛挑戰。但最壞的時刻就是最好的時機!台灣資訊服務業龍頭精誠資訊因應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啟動「公司治理3.0-永續發展藍圖」,掌握各種不確定因素並妥善控制,不但獲得2022台灣企業永續獎 (TCSA)「永續報告書白金獎」與「社會共融領袖獎」,成功推動集團綠色轉型,更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融合數位科技與智慧綠能,協助客戶節能減碳,跨域開啟新事業版圖,成為企業最佳永續夥伴。

從集團綠色轉型經驗,將心比心拓展新版圖
2023年雖被喻為台灣碳盤查元年,但隨著金管會在2020年擴大要求實收資本額超過20億元的上市櫃公司,自2023年起應編製並申報永續報告書;歐盟執委會2021年把CBAM列為落實2030降低55%溫室氣體排放套案重要措施;全球136個國家宣示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目標,低碳甚至零碳綠色產業已成為必然趨勢,國內包括精誠在內的諸多科技公司幾年前就自主展開碳盤查。隨著歐盟開徵碳關稅箭在弦上,對出口導向的台灣而言,碳盤查不是環保議題,而是關乎企業存續的經濟問題。精誠董事長林隆奮從集團綠色轉型經驗,看到國內企業永續發展的迫切危機,更洞悉開啟新事業版圖的契機,決定從企業的數位夥伴進化為永續發展夥伴!

精誠集團Mega SI生態長暨副總經理詹伊正在2023年「引領雙軸轉型,打造企業韌性」DX趨勢論壇表示,現今企業追求成長需兼顧「數位轉型」和「永續營運」,精誠為致力產業應用場景的落地,今年邀集產業專家與相關研究機構集思廣益,期望引領企業共同打造創新共融、共合、共好的永續發展生態系,發揮社會影響力,落實科技行善的理念。精誠把集團自身綠色轉型當作試驗場域,發現要對接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沒有接受過相關專業訓練跟累積相當實務經驗,很難依循ISO標準按部就班導入碳盤查流程。精誠資訊數位永續事業部資深協理劉勝登指出,「我們是軟體開發資訊服務公司,沒有工廠都遇到這麼多困難。將心比心,有工廠的企業就更難了。」

劉勝登強調,董事長希望精誠的數位核心能量對社會產生更深遠貢獻,2021年4月責成團隊研究綠色經濟趨勢。「巧的是隨後的5月各主流媒體密集報導ESG議題,我們發現透過物聯網IoT蒐集數據建構軟體系統平台,能夠協助企業克服綠色轉型人才短缺問題。」隨即在台南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創設精誠智慧綠能中心,推動綠色科技落地應用並透過沉浸式體驗展現智慧綠能治理效益,協助企業碳排總體檢與節能減碳,邁向綠色產業。「我們把目標鎖定從碳盤查系統和能源管理系統開始。」精誠雖在國內外擁有4200名員工,但開發任何系統必須精準對接相關的產業知識,不僅軟體開發人才,還包含新招聘環境工程領域資深人才加入團隊,才能吻合產業的實際需求。除了延攬在環工領域超過10年資歷的專家加入團隊,與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合作建立綠色科技生態圈,更透過產學聯盟引進學界最新研發成果,推廣到產業界落地應用。不到3年,客戶從電子產業的半導體封裝橫跨消費性產品、醫療材料,再到金屬扣件業和化工產業等領域。劉勝登透露,到去年底已有超過200家企業到精誠智慧綠能中心參訪,「台南有家高爾夫供應鏈企業,就由總經理親自帶著7個主管參訪之後,回去就馬上交辦同仁進行綠色轉型評估規劃。」

台灣ESG風潮3缺現形,接單問題危機迫在眉睫
精誠資訊為開拓綠色經濟版圖,雖「以身作則」在2022年取得ISO溫室氣體盤查、環境管理系統與能源管理系統三項國際認證,今年更成為國內第一家獲得經濟部SD類永續發展服務機構能量登錄的資訊服務業者,但在協助企業綠色轉型過程並非外界想像的順風順水。最常碰到的難題就是,人才嚴重不足,上市櫃公司為回應金管會要求,近幾年陸續成立永續部門,不是由人力資源主管、就是廠務主管兼任,甚至由財務會計主管兼任永續長;碳盤查人才更缺到出現「昨天是學生,明天變講師」現象。其次是企業普遍缺乏可行的中長期策略目標跟實施計畫,大家都說要在2050年達到淨零目標,計算方法卻毫無科學根據。企業內部難以凝聚共識,則是產業綠色轉型的第三個主要瓶頸。

「並不是把照明設備全換成LED或貼標語提醒大家記得隨手關燈,降減能量消耗就能達到淨零。最終目標應該連動到產品轉型,產品裡面要有綠色基因。」劉勝登以在台灣投資風力發電的全球離岸風電龍頭丹麥沃旭能源公司為例,以前的發電營運占比85%是依賴石油和天然氣等石化燃料,綠電再生能源僅占15%。但隨著歐盟加速落實減排溫室氣體,沃旭經過10年轉型,石化燃料發電和綠電再生能源占比轉換,被國際譽為氣候變遷淨零議題帶領公司成功綠色轉型典範。「企業要讓員工知道永續轉型,不僅是降減能量消耗跟溫室氣體排放,而是面臨氣候變遷等外部因素,怎麼看待自己的核心維運,從產品開發轉型綠色產業做起。」

台灣企業過去面對氣候變遷衝擊很少做風險評估,尤其是供應鏈風險評估,現在卻成為存續經營最急迫的風險。「我們請客戶填寫為何要做ESG?第一個急迫的就是接單問題,很多供應鏈和品牌方都會要求企業減碳,而且要訂定具體完成時程。企業很清楚客戶要求,我得做,不然拿不到訂單。」劉勝登分析,第二急迫的是國內外法令規定,被相關部會點名納管的排碳大戶與用電大戶,沒做就會被罰款,都成為企業高度重視的經營風險。針對不同產業需求,精誠透過數位科技與綠色科技減碳路徑圖提出各種對應方案,從碳盤查到供應鏈減碳管理;從耗能盤點到AI節能與能源管理;從智慧製造到水資源重複利用,提出與企業永續發展相關重大性議題專案執行參考模式。

深度訪談掌握真實需求,PMP建立信任關係
協助企業落實ESG推動綠色轉型,「萬事起頭難」是專案管理最大的不確定因素跟風險挑戰。「最常遇到的就是,客戶無法確認自己的使用需求;訪談對象不是實質使用者;使用單位跟管理高層理念不同,或者是品牌供應鏈開出需求不一致,導致需求未能調查清楚。如果沒有透過深度訪談把客戶相關利害關係人真正關心的議題具體化,詳實列出需求清單,評估專案執行項目,第一關就會出現漏洞風險。」精誠資訊產品技術處長賴孟君指出,透過深度訪談找出各部門跟ESG與減碳有關的Key Person,聚焦並釐清客戶真實需求,才能編製具體可行的ESG與減碳服務規劃書,專案負責人若有接受完整的PMP國際專案管理師訓練更為理想。

「因為沒有完整的PMP訓練,可能連訪談都做不好,利害關係人是誰,應該要調查什麼事項,可能都不知道。」賴孟君認為,接受PMP訓練最重要的是,能夠有條不紊地把每個專案拆解成工作包,很有邏輯地逐層解析問題並逐項評估風險,如果客戶對口單位也有PMP證照更好,雙方語言相近就能夠在相同知識背景裡面執行或管控專案項目,降低專案管理風險,確保每個專項能夠如期如質交付完成。尤其是售前PM若兼具專案管理與碳管理的知識,跟客戶利害關係人溝通就更容易取得對方信任,願意明確告知更深層的需求,「就個人經驗而言,所有專案的成敗核心,最重要的就是運用專業知識跟溝通技巧與客戶形成信任關係,讓他們把心理底層的真正需求告訴你。」

PMO領軍集思廣益,風險轉嫁確保如期如質交付
每個專案在執行過程,都不可能百分之百照著前期規劃展開。賴孟君透露,就是因為不可能百分之百照著專案走,她習慣在每個專案編列一定比例的其他成本,做為緩衝跟調整的暫付款,對應專案規劃時未預估到的成本,譬如從國外進口設備因國際航運價格波動導致成本增加。「不過我接每個專案都會事先跟原廠溝通清楚,訂單報價必須明確承諾交付時間,逾期產生的風險全部轉嫁給原廠。過去三年COVID-19風暴席捲全球,我們就盡量不要採購可能受航運影響(國外)交期不明確的設備,或事先確認國內代理商有存貨再下訂單。也因為這樣,我所負責的專案完全沒有受到COVID-19影響。」精誠更透過PMO(Project management office,專案管理辦公室,簡稱PMO)建立自動管控機制,針對專案類型與規模辨識專案風險等級,若預期風險可能發生,立即通知PM邀集法務和財務等相關部門,召開專案風險評估會議預擬對應策略。

「執行任何專案都會有風險,出門走路都會跌倒,連喝水都會嗆到,怎麼把不確定風險降到最低?就是把對價關係做好,我對客戶負責,分包對我負責,當我們要承擔總風險,所有的風險都有對應轉嫁對象方式。」賴孟君自信地說,「專案管理者在精誠裡面不是孤單的個人,我們會有PMO同仁或者是跨單位聯合進行風險評估會議共同協作,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跟我們檢視評估每個專案風險。」就如同她承接的每個專案在規劃書最後定版階段,都會邀請負責協助客戶執行落地的售後PM參與討論,「我們都是PMO訓練出來的PM,自然而然會共同討論保持協作,這是PM對專案的責任感使然,也是精誠PMO訓練出來的專案管理文化。」

專案管理新視野

本期《專案經理》雜誌邀請到多次參與專案管理聖經 PMBOK 翻譯的林汶因老師來解析各項專案績效,並由來自各項領域中的佼佼者,以實務經...
專案管理新視野
專案經理雜誌
《專案經理》雜誌是華人最有影響力專案管理雜誌,宗旨為擴大專案管理應用傳播。
邀您一同為深耕專案管理努力,您的參與,相信能為您的產品/服務,擴展商機, 無形中,也為專案經理雜誌的永續經營注入契機。
您可能也喜歡這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