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職場必修
O2O的危機與轉機
2019/6/1 作家:蕭瑟寡人
4133
(線上至線下)經營至今,成果可以說是因人而異。以美國而言,許多O2O新創如FourSquare、Meetup、LevelUp(前Scvngr)、Yelp……等,在B2C新創中表現算是相對穩定的。其中Yelp掛牌上市,去年毛利達5.07%;FourSquare達損益平衡、WeWork以2億美金買下了Meetup、Grubhub以4億多美金買下了LevelUp,成績都相當不錯。

其中大家比較少討論到的一件事,就是雖然FourSquare曾經是O2O商業模式的重要推手,如今其商業模式幾乎都是以使用者衛星精準定位的API為主,主力不再是其B2C的手機App。種種的變化其實告訴我們一個不爭的事實,那就是O2O雖然是資訊科技帶來的新商業模式,但是做為商業主力,很容易被其他公司從各方向蠶食。

只能當配菜
以FourSquare為例,以Check-in為主的業務到了某種程度,因為這技術和商業模式的門檻不高,馬上就碰上了臉書和Yelp的競爭。最後作實體商店Check-in,最終還是很難跟掌握大量社交網路和社群資料的臉書為敵。

而MeetUp一直以來營收都不是很理想,因為大部分參加社群活動的人要不就是不付錢,不然就是金額很小。而另一方面臉書上也有活動管理,因此若要向活動籌劃人收取大筆費用,使用者也會跑到臉書那邊去。反觀,一開始就純粹以購票為主的Eventbrite、TicketLeap反而獲利能力更佳。而MeetUp最後被WeWork收購,意味著其最大的價值仍然是幫助實體事業,而本身並非很穩健的商業模式。

而LevelUp則是利用遊戲化和行動支付平台去切入線下商業模式,其獲利能力不差,但是行動支付的競爭對手實在太多(Square、Paypal、Apple Pay、Android Pay……等),而遊戲化平台又會槓上FourSquare,最後被Grubhub收購,也意味著以線上金流主導的O2O平台,實力對於線下金流的O2O仍然具有絕對優勢,最後LevelUp也是只能幫助已上市的Grubhub錦上添花。至於過去的O2O龍頭Groupon,後來一系列的慘劇,最後走向賺Cash back,應該就不用贅述了。

電商巨擘揮軍入侵
以線上金流為主的O2O,如Grubhub、Freshdirect、Minibar、Flaviar等公司,都是以線上收款,地方合作倉庫、廠商、餐廳出貨,自己不用管理線下金流和駐點問題,反而享有更好的獲利能力。而當精算出了名的貝索斯都揮亞馬遜大軍進入送餐、送菜、送酒的生意,就顯示出O2O未來的走向,將會是資訊公司、大型電商公司主導,並且併購掉O2O廠商。要不然,就像亞馬遜這樣併購掉Wholefoods,自己從線上整合線下,切入O2O的市場。

而這其中是有原因的:線上金流為主的廠商,原本客戶群就已經適應電子支付,而且通常這客戶群消費能力都會比一般使用現金的客戶群還要高;第二點,就是會使用電子金流和線上平台的客戶,原本就強調花錢節省時間,因此只要服務便利,單價可以拉抬得更高。如果仔細看看Grubhub、Freshdirect、Minibar、Flaviar等公司,線上平台抽成比例頗高,完全不是「撿便宜」的好地方。

這反應出一個健康獲利的O2O商業模式必須要有人有意願去為了便利性而讓平台多抽個一成、兩成的利潤。而這些商業模式,台灣市場並非沒有。不管是熊媽媽(送菜)、EZBAR(送酒),還是靠國外資金殺進來的Food Panda和Uber Eats,在台灣尚無法發光發熱的原因,在於台灣電子支付仍有一定摩擦力、一般台灣人對於價格太敏感,而且大部分台灣人不但不會用錢圖便利,反而會多花時間去省錢!

台灣目前許多零售經濟產值仍然卡在線下現金交易,因此要像美國那樣由大型資訊平台公司、大型電商平台切入O2O,仍然是缺少了大誘因。以目前的情況看來,台灣的O2O最有潛力的仍然是以便利商店為主,然而透過便利商店網路去進行O2O業務對於台灣是喜憂參半,喜就不用說了,令人憂心忡忡地就是實體通路和金流持續被便利商店壟斷,這對於未來科技產業的發展,恐怕不是一件好事。

兼容並蓄預測式+敏捷式 Hybrid 混合式管理時代來臨

最近在台灣最火熱的管理手法是什麼?身為讀者的你,發現了嗎?

不可否認的,目前世界的環境趨勢是變化越來越多、產品...
兼容並蓄預測式+敏捷式 Hybrid 混合式管理時代來臨
蕭瑟寡人
沒事看書充飢、有閒寫文聊聊時事。現專注於教育科技、社會企業、科技創業與創業輔導。
您可能也喜歡這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