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專案管理
面對衝突時,如何朝向共創價值前進?
2024/3/1 作家:彭奕婷, PMP
1551
作者/ 彭奕婷, PMP 臺灣產品人學會(POA)理事長、百大企業的Agile Coach


擅長解決問題的讀者,一定能了解當我們面臨衝突時,往往最好的解法為:了解衝突的根源,並抽絲剝繭地釐清歧見,以便找到最適合的解題方法或面對方式。因此,接下來我將針對「敏捷是否屬於專案管理或思維觀念」議題談起,接著分析造成歧見的原因,最後再談談我們的思考方式如何引發這些衝突,以利當未來類似衝突再度發生時,提供一些能減少衝突,並能共創價值的方式。

出現衝突
「敏捷是專案管理或思維觀念?」的議題,自敏捷誕生後,就不斷地在世界各地被提起,我認為我們可以先從重新認識「專案管理」一詞談起。

1969年,美國國家專案管理學會(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簡稱PMI)為了提供終身學習與高需求職能的社群連結而成立,至今已成為全球專案管理職能培訓與推廣的領銜者,而我們台灣許多企業的專案管理知能也源於此。PMI認為專案管理是「運用特定知識、技能、工具和技術來提供價值的方式」,它定義的「專案(Project)」具有三種特色,包含:
一、獨特的產出(產品、服務和不斷變動的、逐步完善的流程)
二、暫時性(特定的開始和結束時間)
三、能創造價值


而讓我們容易與專案混淆的「產品(Product)」則是「用於描述貨品、服務和販賣的知識……等,可為具體和抽象」。比如:漢堡為具體產品,諮商服務則為抽象產品。

然而,敏捷與前文所述相比,則相對模糊。有些人認為敏捷與敏捷宣言(Manifesto for 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是同樣意涵,有些人相信它歸屬於專案管理範疇,而有些人則判斷它具備前述兩者特質。

當面臨上述複雜情況時,最佳解法為:回到源頭,重新了解「敏捷」一詞的創始想法。在創始者們聚集的網站上可得知,「敏捷是創造和回應變化的能力,是一種應對不確定和變動環境,直至成功的方法。敏捷宣言的作者們選用『敏捷』一詞代表其整體想法,是因為它包含對變化的適應性和回應,並且對於他們各自發展的方法極其重要。」因此,敏捷看來是一個包容性廣泛的用詞,並允許相當大的模糊空間。

雖然創始者們對於敏捷的定義各有堅持(請見下方人物圖),但卻也共同相信敏捷宣言的表述。由此可知,我們可明確理解:敏捷的核心觀念在於敏捷宣言,但是否能單純歸屬於專案管理或思維觀念,就見仁見智了。

解析衝突
在廣泛學習知識的道路上,我發現不同的學問理論,其源頭可能相似,或極其一致,而分枝散葉的子派別,卻或多或少有著形式或做法上的差別,就如同佛教有北傳佛教、南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能再細分為禪宗、淨土宗、日蓮宗……等教派。衍伸出不同子派別的原因很多,舉凡歷史文化、地理位置、商業生存、價值觀,抑或著眼點……等不同,都能成為分派的原因。

而「敏捷是專案管理或思維觀念」議題產生的原因,在研究多年文獻後,我發現有兩項因素,其一為「著眼點的差異」。古時孟母為了讓孩子在良好環境中成長,而選擇三度搬家;以母愛為出發點來談,我們會認為母親的偉大,倘若非此觀點來判斷,可能會出現孟母控制慾過強、限縮孩子發展機會的看法。這好比「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每件事情背後都有好與壞處,一切端看自己從哪個面向詮釋、如何看待它。

原因其二為「信仰的堅定」。亙古至今,當任何一種學術理念問世時,在世界各處,我們都能看到堅持其信仰的學者專家們,堅定地用著自己相信的方式努力,他們為了熱愛的理念廢寢忘食,奮力將其發揚光大。不過,這項舉動也經常造成文人相輕的議題,在堅信自己的信仰是最好的情況下,容易傷害了能與他人共創的大業,這些類似的案例在歷史文獻上比比皆是。

應對衝突
英國鐵娘子Margaret Hilda Thatcher曾說:「小心你的思想,因為它們會成為言辭;小心你的言辭,因為他們會成為行為;……他們會成為你的命運。」我們的思考方式,深深影響著隨之產生的行為,因此當越執著於自己相信的論點時,就越容易產生問題。

人們一生終將持續面臨衝突,以及解決衝突。擁有越強大解決衝突能力的人,與其他人的差別多半在於他們遇到問題時,能率先跳脫當下的框架,並能看到全局與能從多個不同的觀點來思考。倘若無法客觀地看待議題,有很高的機率將無法解決衝突。Thomas Wedell-Wedellsborg在《你問對問題了嗎?》書中提到:「一旦你過度迷戀自己所提出的理論,就會對其中的缺點視而不見。」然後,衝突就會再度發生。

我十分認同Alistair Cockburn在《The Heart of Agile》中提到的「敏捷的核心是協作、交付(價值)、反思與改進,僅此而已。」這項觀點,思維觀念、專案管理技術或工具,都是用來支撐敏捷的運作,僅此而已。

由於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對人們的生活已產生不可逆的影響,我們已趨習於即時調整,隨時都能因應不同的情況做出彈性的回應方式。我觀察到單純將敏捷歸類為專案管理或思維觀念,並非都是正確的方向,而是應該嚴謹地審視當下的狀況,客觀地由多面向進行思考,並思考如何與他人合作,共創一個更有價值的未來,這對於各種學問理論的推廣,都將形成很大的助力。

現在,我希望閱讀完這篇文章的你,比以往產生更多不同的見解。期待下次我們面對衝突時,都能以共創價值為目標,也能更多元客觀地看待衝突的每一個面向囉!

2024雙獎新標竿

本期《專案經理》雜誌, 深入報導年專案管理大獎與全球十大敏捷CEO大獎的風采,透過表彰得獎者(單位)的成功經驗,讓讀者從中萃取知識...
2024雙獎新標竿
彭奕婷, PMP
現職臺灣產品人學會(POA)理事長、Scrum Inc.臺灣培訓Trainer,企業內外訓講師/Trainer、大專院校講師,以及台灣敏捷部落(TAT)AG7產品負責人(PO)社群社長。除了與多位作者出版教育研究書籍外,也與多位志工共同翻譯國外管理書籍。產品管理經驗逾10年,同時,自2015年起,持續深耕敏捷實務至今。

專業為:產品管理 (含商業策略、UX、數據分析、需求管理等)、Scrum、教練 (國際教練聯盟ICF)、跨國與多團隊領導……等。
您可能也喜歡這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