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驅動的僕人式領導 如何以人為本創造公部門新效能
2024/12/1 作家:專案經理雜誌
552
文/葉娀妤, PMP
ESG(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簡稱ESG)現今已成為企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成為公部門一致的目標,政府除了提出「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及「12項關鍵戰略」,更將於2025年開徵碳費,那麼公部門要如何執行ESG呢?本次《專案職人Show》特別專訪曾獲得國際專案管理學會台灣分會「十大傑出專案經理人」、「標竿企業獎」及頂尖敏捷CEO大獎的經濟部水利署第四河川分署李友平分署長,分享如何應用專案管理和敏捷方法,以僕人式領導帶領團隊達成ESG目標,成為公部門Scrum應用的成功範例。
公部門的ESG是什麼?
李友平表示,ESG簡單來說,就是在做好事,不同的是必須「為善更欲人知」,讓大家都知道企業或組織做了哪些好事,這樣自然能夠吸引投資人。以公部門為例,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是水利局必須因應的議題,如何從環境面、社會面,大家協力讓地球發燒的狀況舒緩下來,預算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每一分錢都必須扣住ESG,提升環境面的韌性,才不會遇上「一熱就缺水,一下雨就淹水」的情況;在社會面,如何擴大每一分錢的影響力,讓企業、NGO、民眾手牽手一起做,照顧到相對弱勢的族群,要做到這些,團隊必須反應迅速、擁有傾聽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知道了問題後,必須要提出大家可以接受的解方,並和民眾們一起完成。
除舊佈新,以僕人式領導取代傳統管理
李友平以「三角形」形容傳統企業的管理方法,老闆在最上面,員工在最底下,現在很多公部門也還是如此;而僕人式領導則是顛倒過來,原本在尖端的老闆換到最下面,員工放在最上面,變成一個倒三角形。兩者前後差別是什麼?其實很簡單,例如:以前是局長說了算,接著到各科科長,再到工作組長,最後才到現場執行的員工,因此常常發生老闆說什麼,員工就做什麼的情況,而老闆沒有說,員工就不知道該怎麼做,或是做出來的成果跟老闆想達到的、或是民眾想要的沒有連結。
舉例來說,民眾常常覺得公部門的效率很慢,做出來也不是他們想要的,這就是傳統企業的問題;而僕人式領導,同仁永遠擺在最上面,因為他們才是在第一線實際執行的人。但領導者被換到最下層後要做什麼?領導者要負責營造一個好的工作環境和資源,提供僕人式的服務,支持同仁在第一線執行工作,讓團隊可以專注於傾聽民眾的需求。
傳統方法效率低,無法達標壓力山大
科層式組織除了「三角形」的架構外,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執行效率,關於這點,李友平也分享他的經驗;以前公部門都喜歡畫一步一階的流程圖,但傳遞到後來,大家都沒力了,無法解決民眾心中的痛點,更別說是讓鄉親感到幸福了。舉例來說,以前會先由規劃科到現場蒐集資料和民眾需求,接著工務科會開始設計並到現場開說明會,但通常民眾會不滿意,為什麼?因為實際聽到民眾需求的是規劃科,但解方是由工務科提出的,導致大多數解方並沒有解決民眾的痛點和需求,因此鄉親們不滿的情緒逐漸開始累積,就算最後勉強接受,後續還有更多的細部設計、成立預算、和更多的說明會,這樣子算下來,光是要發包一件案子,少說就要半年的時間。而更困擾的是,預算的執行都是以年度計算,這樣會造成預算執行的延宕,不但鄉親等待不了,同仁的壓力也很大,因為錢花不掉,在管制考核的時候會一直被追著跑。
導入PMP與敏捷 不僅達標還獲得民眾支持
李友平表示,還沒有導入專案管理前,每個人都加班到晚上10點,最後還是被經濟部列管單位追著跑,執行率有70%就偷笑了。導入專案管理後,在團隊投入滿腔熱血和專案管理知識的助力下,讓專案如質、如期、如預算達成,當年的達成率高達92%,甚至因此拿到了模範公務員獎!
不過,瀑布式專案管理雖然可以解決KPI的問題,但無法達成幸福感與鄉親的感動,反而可能因為科層式的架構降低民眾的期待,因此李友平導入敏捷,親自擔任PO,傾聽鄉親的想法、掌握他們的需求,同時帶著團隊一起做敏捷,全科各主管與同仁變成Team,由主任工程師當Scrum Master,協助團隊形成共識。一開始蒐集民眾需求時,不是只有一個科出去,而是整個團隊一起,並讓民眾一起參與,這樣每進行到一個階段,民眾就會及時提出建議,做出來就會是他們想要的結果。整個過程如同李友平的勝利心法:「大家共事,先有共識,才能做好共識」。
李友平笑著說:「導入敏捷,把Scrum和科層式組織融合之後,發現以前常常被民眾詬病的問題全部都解決了,現在同仁到現場去,走路都有風!」使用敏捷來進行公部門專案,不但能對齊民眾需求,也能形成共識,成功之後,將成果歸功於鄉親的在地智慧,因為有他們的智慧,才能夠完成這麼好的工程。原本科層式的流程可能需要花三至六個月,在導入敏捷後,只需要花一至三個月,不但成果符合鄉親的意見,讓他們覺得得到尊重,更大幅減低民眾等待時間,拉近公部門與民眾的距離。
專案管理+敏捷+ESG 企業推動ESG的發展策略
基於以上導入專案管理與敏捷的經驗,李友平也分享對於企業推動ESG流程的看法:
一、執行重大議題評估
以專案管理當中的風險管理地圖來進行評估,辨別出哪一些和公司正相關的事情,排出優先順序來執行,如此一來,資源才能有效被應用,同仁執行起來也會更加得心應手。做ESG也必須量力而為,針對永續議題,要建立符合自身特性、需求與PDCA管理的運作流程,不要中小企業跑去做大企業的ESG,這樣反而是不對的。
二、掌握目前基準
評估公司現有的資源,要先清楚自己的起跑點在哪裡,才能知道要怎麼開始與訂定目標。
三、訂定目標
四、分析與未來目標的間距
五、發展ESG策略性地圖
建立明確的ESG策略性地圖架構,要注意一定要扣回公司的KPI、願景與宗旨,才能有效運作。
六、制定行動計畫
七、以簡明清晰的方式揭露ESG策略的進展
追上企業ESG的腳步 永續人才需要的特質
一、傾聽民眾的聲音
李友平相信幸福感是最高的價值,為了創造民眾的幸福感,要讓每個人感受到被尊重以及傾聽民眾的聲音,掌握鄉親的痛點,接著透過積極地行動將民怨化為民利。
● 讓所有人有共識,知道組織的價值
「其實我們在服務鄉親時,幸福感是最高的價值,只要有幸福感,大家做起事就會開心,把這樣子開心服務帶到鄉親身上,大家都會很開心。」李友平說,在專案過程中若只覺得自己很衰,充滿抱怨的想法,是絕對做不出讓民眾感到幸福的成果,因此必須讓大家都清楚組織的價值,認同自己正在做的這些事,能為鄉親帶來幸福。
● 有你真好的信念
以前我們同事都說:「哎呀!局長我好有成就感喔!」我說等一下,你的成就感可能只是自己的KPI達到,只有自己高興而已,那鄉親有沒有覺得高興?有沒有覺得『有你真好』?」當鄉親們都覺得有你真好的時候,榮譽感就會油然而生,面對鄉親要面帶笑容只是基本,應該要做到讓人感動並發自內心接受。
二、創新改革,善用科技
AI盛行的時代,人才也必須學會善用科技,如同利用無人機在高空進行作業,會比土法煉鋼、拿著標尺在地上跑來跑去來得快速,永續人才必須不害怕導入新的方法或工作模式。
三、公開透明
李友平說:「其實我們最怕的,是同仁心中有問題卻沒有說。」心中只要有疑問,就要趕快講出來讓團隊知道,立即解決,公開透明對公部門來說,也能減少一些遭受檢舉、調查的機率。
最後,李友平也重視同仁與家人的健康和情緒,擁有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情緒,才能有幸福感,如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出問題,在工作上肯定也會受到影響,因此首要是把工作放下,照顧好自己和家人,工作方面主管不會罵人,也都有同事可以互相幫忙。他自信地說:「有事,局長扛!」澈底執行僕人式領導,不但高效解決民眾需求,創造顯著的社會價值和影響力,還為團隊帶來了使命感和成就感,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都創造出「有你真好」的榮譽感。
《專案經理》雜誌是華人最有影響力專案管理雜誌,宗旨為擴大專案管理應用傳播。
邀您一同為深耕專案管理努力,您的參與,相信能為您的產品/服務,擴展商機, 無形中,也為專案經理雜誌的永續經營注入契機。
您可能也喜歡這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