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宜婷:藝術無窮大且永不止息 白晝之夜藝術家專訪
2018/4/1 作家:專案經理雜誌

3636

文/吳怡銘, PMP
藝術家的創作總讓人眼睛為之一亮,沃手工作創辦人蔡宜婷在2017年白晝之夜帶給大家的〈植光計畫〉即是犖犖一例。光是作品的起心動念就給人無比的想像空間,源於1858年德國數學家莫比烏斯(August Ferdinand Möbius)與約翰.李斯丁(Johhan Benedict Listing)發現的「莫比烏斯帶」,將一條等寬的紙帶扭轉180度後再將兩端黏貼,從中架構出正反兩面二維曲度,經由明暗光線投射,自然而然成形弧度,有如沒有終點的無限循環。
變更專案全新出擊
植基於此概念,蔡宜婷以植物為軸,以燈管做出橋梁,搭建出似莫比烏斯的衍序漸變和諧光環,「使用燈管作為媒介,除了可以借用它的形體外,另一方面也借用『光』的能量,藉此開啟科技的光與植物體依附共生。」蔡宜婷解釋,「包圍著生命,營造出共生共榮的意念。」
而此也是為了白晝之夜而創作出的植光計畫特別版,蔡宜婷透露,過去在台灣舉辦過多次植光計畫,都是以大樹為中心,此次因為場域限制必須變更專案,改選接近地面的大草叢,「因為大樹的視覺,燈管必須架高才會凸顯莫比烏斯的特色。這次反而給了團隊新的想法與挑戰,並考量白晝之夜與觀眾貼近的宗旨,重新調整專案範疇。」
蔡宜婷說,經過仔細的評估與計算,決定降低光環的高度,更從原來的一個光環新增為三個光環,「白晝之夜一開始,許多民眾蜂擁而至,在草地旁駐足、打卡、合照,給團隊很大的鼓勵。」
卯足全勁,跟時間賽跑
不過,回憶起白晝之夜的前哨,蔡宜婷仍舊記憶猶新,直言「很刺激!很過癮!」細數當天的一項項關卡:第一,僅有不到24小時的時間將作品定位;第二,全新的表現方式;第三,演出時間只有12小時且民眾數量不可估算;第四,當天天候並不好;第五;人手只有三人。
「儘管種種問題接踵而來,但我們和策展單位保持良好的溝通,電力規格、需求都已事先協調,進場的狀況、可用的資源都一一具備,大家互助互利只想把事情做好、做滿。」她肯定說著。
「真的是與時間賽跑,我們到最後一刻都還在調整,內心的忐忑難以形容。」蔡宜婷說,整個壓力直到六點,接上電的那一瞬間幾乎爆表,心跳幾乎都快跳到兩百,隨著程式的電流跑動,莫比烏斯光環如同跳著圓舞曲,一階又一階的閃爍,當下除了感動還是感動。
為作品設想周到是基本態度
不過,現場還是發生一些突然的插曲,雖然有設定觀賞的最佳距離,卻敵不過民眾的熱情,許多燈管因此被踢歪,蔡宜婷對此表示,「這些風險一開始即被辨識及認列,團隊隨時在旁邊調整,讓莫比烏斯光環能一整晚保持在最佳狀況。」
在安全考量,蔡宜婷更下足功夫,燈管皆選用特製燈具,瓦數控制在1000瓦以下,利用防水的快拆頭,讓人為與天候問題都降至最低,「設想周到是一種態度,不只是完整表現作品,更是對觀眾的尊重。」她說。
由蔡宜婷的大小作品,發現到其與「光」淵源不小,她分享,「『光』存在卻沒有重量,卻有富含著能量。我喜歡設計和光相關的作品,可能是直射,可能是投射,也可能是借景等等,在不同的時間點觀賞,亦會隨著心境轉變。」
《專案經理》雜誌是華人最有影響力專案管理雜誌,宗旨為擴大專案管理應用傳播。
邀您一同為深耕專案管理努力,您的參與,相信能為您的產品/服務,擴展商機, 無形中,也為專案經理雜誌的永續經營注入契機。
您可能也喜歡這些文章